第04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风玉露话诗情
古滕城前看秋意
霜染岳麓枝头红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3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风玉露话诗情

 

◆王争亚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秋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浪漫季节。千百年来,我们的古人以无与伦比的才情写下了诸多千古传诵的咏秋诗篇。在这个“金风玉露”的季节里,我们不妨走进古代诗人笔下的秋色之中,去寻觅和感悟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秋之美。

秋日之美在于她的色彩之美。国人喻秋历来有金秋之说,可见人们早就赋予了这个季节与众不同的色彩。能够表现金秋季节色彩之美的古诗莫过于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山行》中,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用凝炼的语言和出神的笔法把晚秋时节枫树那红透山林的炫目色彩描摹得极具画面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然而,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空间未必也都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单一色调。同样是杜牧的诗句,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诗人又把读者带入了另外一种意境:“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青山连绵不断,江水源远流长,虽然已是深秋时节,可江南大地的芳草不仅没有枯萎,依然还是一片碧绿。诗人从大处落墨,由远及近,描绘出了一幅秋景江南的水墨画卷。

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笔下的秋色亦别有一番意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廖廖数语,作者把水天之间、秋波之上的色彩描摹得层次分明,画中有画。此外,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女词人李清照的“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元代诗人黄庚“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等诗句,均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秋季独具韵味的缤纷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由衷赞美。

秋日之美还在于她的意境之美。笔者以为,秋日意境之所以美,就在于其辽阔深邃。而最能诠释这一意境的,则是唐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诗人以极其宽阔的视野和唯美的文字表现了水天一色、和谐自然的壮美景色,读罢令人拍案叫绝。宋代诗人寇准在《书河上亭壁》中吟道:“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作者寄情于景,勾勒出一幅意境别样的画卷。尤其是这后一句极富诗意,一半的秋山沐浴着柔和的斜阳,至于那一半未照及阳光的秋山,诗中没有提及,由此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的空间。

秦观《秋日》诗中“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的诗句,别开生面地以两只小虫相对吐丝的细节,描写了秋日的静谧。诗词小中见大,情境妙不可言,俨然是一幅信手拈来的写生图。

秋日之美更在于她的萧瑟之美。秋,没有春的蓬勃,也无夏的热烈,更缺少冬的冷艳。但秋天所特有的韵味和意境是其他任何一个季节所不能比拟的。出自于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秋意萧瑟的诗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诗句所表现的艺术美感是其他同类作品所无法企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萧瑟肃杀的秋季,古人们依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而并未颓废消沉。被誉为风流诗人的李商隐在暮秋时节叹道:“秋阴不散霜飞晚……”诗句似乎给人一种别样的惆怅与伤感。然而,后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却又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新的情境。水中荷叶虽已残谢,却还留下几片枯叶让人倾听秋雨洒落、雨珠滴答的清脆声响。吟诗悟境,让人在萧瑟清冷之中找回了某种乐趣和慰藉。

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命运多舛,但他身处逆境,始终不失青云之志。在被贬的秋日里,挥笔写下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诗人的眼里,纵然是萧萧暮秋,依然不失那一抹苍凉的壮美。

秋色年年岁岁,诗意万古不朽。从古代诗词的美妙意境回到现实之中,千年时空穿越,历史沧桑巨变,一切皆已物是人非。诚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但笔者以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将绵延不绝并将化作永恒。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