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严格排污许可 推进污染减排
书中珍馐味 舌尖乡思愁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4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中珍馐味 舌尖乡思愁
——在阅读中品味“中国味道”
 

◆许民彤

大型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再次掀起了“舌尖”文化热,人们在舌尖上品中国味道,在舌尖上回味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除了通过影像记录来体味饮食中包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在优美、灵动的文字中来感受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风情、习俗以及心理情结。

说起有关介绍美食或描写美食的图书,从古至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其中几本美食著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时代文艺出版社前年曾出版《中国饮食》(席坤著),介绍了上古饮食、夏商周饮食、春秋战国饮食、秦汉魏晋南北朝饮食等内容,以历史为线索,考察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内容既有历史感,也充满知识性,其中“饮食为生人之本”、“孔子话饮食”、“齐民要术”、“饮膳正要”等章节,可以让人从中体悟饮食之于生命和人生的根本意义,饮食加工、营养和用途的基本规律,以及饮食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等,细细品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总体说来,《中国饮食》一书,写作笔法生动有趣,包含丰富的故事,阅读此书,可以说是一次中国饮食的饕餮之旅。

与《中国饮食》类似的图书,还可翻阅一下《美食中国》(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韩欣主编)。说这两本书“类似”,是因《美食中国》中也有“远古的中国饮食”、“夏商周的饮食文化”、“春秋战国的饮食”、“秦汉三国的饮食”等这样的内容介绍,但此书在编撰结构上,却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个民族及地方特色饮食为纬,详细讲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各民族、各阶层的饮食状况和饮食习俗,其中也穿插了许多饮食小知识,可以让人比较详尽地了解汉族以及其他地方的饮食习俗、饮食历史,感悟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精髓。如果将这本《美食中国》和《中国饮食》结合阅读,则可互相补充,相互印证,感悟和收获会颇多。

另外,还要推荐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朱伟所著的《考吃》。这本书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进行了考证和诠释。比如书中第一部分,考证了我们百姓居家常用的油盐酱醋的来历;第二部分考证了馒头、面条、粽子、米线、馄饨等饮食形式的种类、演变和发展;其他部分考证了豆腐、面筋、皮蛋、腊八粥、满汉全席等食物。作者在掌握大量文献典籍的基础上,进行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内容材料翔实,学术佐证严谨,而且因笔记文体的轻松随意,没有历史知识介绍的刻板,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可以说是“中国食史”自成一家的独特版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饮食文化可为代表。而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则不能不说说中国文人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作为散文大家和美食家的梁实秋,恐怕无人不晓,尤其他的《雅舍谈吃》,迷倒众多爱书人。是的,在这本书中,他笔下老北京的汤包、爆

肚儿、酸中带馊腐的怪味豆汁儿、酸梅汤、冰糖葫芦等,读过之后,让人难以忘怀,似乎舌尖上也沾满了这些美食的味道。有读者赞道,梁实秋的吃是文人式和书房式的,而这种“吃”,其实也是“痴”,其故国之痴,乡里之痴,传统之痴,都在举箸投笔间了。前几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梁实秋谈吃》。这本书收录的梁实秋谈吃的散文,除了《雅舍谈吃》中的57篇,还找到梁先生在其他地方发表的36篇,共计93篇,是目前梁实秋谈吃的最全读本。《梁实秋谈吃》不是食谱,也非教人烹饪,更不是解析营养,而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我们在欣赏其文字,体会其心情中,不仅了解了中国吃文化的精雅细致,更觉唇齿留香,物我交融,愉悦陶然。

我保存了几本周作人的散文随笔文集,他曾写过很多关于饮食的美文,其中几篇关于故乡绍兴的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黄菱肉、酒的美文,曾咏读再三。山东画报出版社曾出版他的《知堂谈吃》。在《北京的茶食》中,他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在《喝茶》中,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可见他对待饮食的文化观念,艺术的趣味,人生的超然态度。这本书选编者钟叔河先生评价周作人: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可谓肯綮之言。

在中国文坛,汪曾祺被公认为当代名家中最后一位风雅独殊的文人美食家。他的谈吃的散文,令人爱不释手。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谈吃》甫一出版,即受到读者的喜爱。《汪曾祺谈吃》中,共收录了散文47篇。他给读者写他的饮食喜好:拌菠菜、拌萝卜丝、炒包谷、拌豆腐、韭菜花、香椿、过桥米线、马铃薯、面茶等等,几乎都是日常饮食、家常饭菜和平民食物,这怎不令读者产生情感和审美的共鸣呢?难怪金庸赞誉汪曾祺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文人美食家,古代有苏东坡、李笠翁、袁枚等,现代除以上介绍,还有丰子恺、沈从文、陆文夫、邓友梅等。在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些中国文人不仅对饮食文化进行记录、传播和弘扬,还用个性化的文学语言介绍、描摹、书写他们舌尖上的美食记忆,表达对饮食的感悟、情味和诗意。阅读这些关于美食的著作,不仅让人知晓他们喜欢哪些饮食,更让人感动于他们对饮食中人情物理的洞察、文化感怀和人文哲思。

韩少功曾说:“如果说美食,如今有几个人还会去从沈从文、汪曾祺他们的散文随笔中领略?也许,许多人觉得还不如看看眼下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活色生香。”难道,我们不该认真品读一下这些中国文人的美食华章吗?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