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牛健和他的田园梦
中圳检测—政府好帮手企业好助手
全国首个市级环境监测协会成立
华测检测—检测与认证服务的领先者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健和他的田园梦

人物简介
牛健,2005年开始在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事阳台绿化研究,2009年创办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多年来,牛健致力于从理论揭示、政策建议、技术研发、媒体宣传、展会推介到样板示范、模式创新、技术支持,全方位地推动城市阳台绿化的发展。2014年发起共享社区计划,实现从阳台到社区整体生态的递进。
 

◆特约撰稿杨恒 菁莪

“一定要记住,你现在就开始在自己家实践起来,以实际行动和成果吸引并带动社区其他居民一起参与,形成社区共建的氛围。”当牛健说出这句话时,他的眼睛轻微闭了一下,随即迅速张开,这一举动掩饰不住他的疲惫。

已是晚上10点,牛健已经讲了3个小时。他努力克服着疲倦与困意,想将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这个晚上,全部倾倒而出。

他的背后,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由常见室内植物组成的绿墙,底部是自动灌溉水箱,这套系统全部由他自己设计和制作,看似很复杂的产品从设计、选材到操作,对他来说早已驾轻就熟。

在这个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泥河村,被牛健称为“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的地方,不仅对我们,对所有来这里学习的人,牛健都是一视同仁地热情周到,与或许仅是一面之缘但对他目前正在践行的生态生活方式充满兴趣的任何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技术和心得。

他的这些表现,正契合了他创建共享生态循环社区的原则和出发点。寻找一群理念相近的人结成社群,诚信交往、共同营造、共享生活。

执着实践与探索,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在国内关于阳台种菜的圈子里,牛健的知名度很高。在很多活动指导和推介现场,都能看见他高大的身影,他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将如何选择种植品种、如何进行阳台设备安装、如何掌握阳台种植技巧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向社区居民一一传授,让大家一起体验种植的快乐。

在牛健的简历里,他这样写道:“17岁时我发现欧洲有美丽的阳台花园,而中国没有,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对此开始探索,从阳台到社区。慢慢地,我发现中国人没有园艺传承,而每个人都有私家花园的生活梦想。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在城市高密度群居造成生态循环断裂,引发诸多环境危机,其根源是错误的聚居方式。”

牛健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城市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态过载,即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造成土壤、河湖湿地、地下水、空气等环境的严重污染。解决方法很简单,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保护和修复城市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以抵御污染。这其中,对物质进行循环使用是每个市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事情。这一点也正是牛健关注的突破口。

他认为,人在城市里居住、开车、消费等都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破坏。若要解决环境问题,一定要人人动手,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

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今,对于一些大中型城市,发展已面临极限,而所有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此,社区应该进行系统、整体、彻底的创新和改变,重新设计社区的社会、生态、空间、生活和经济形式。启动人类的田园梦想,重新聚集起社群,共享美好而正确的社区生活。

这就是牛健倡导的居民共建共享生态循环社区。

对于共享生态循环社区的建设,政府的宣传和政策制定是基础,并需要政府出资定向扶持相关的科研和技术体系。而最关键点,牛健认为,在于激发居民自主参与的热情。其实,早在推广阳台种植计划的时候,牛健就意识到,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每个人意识的提升和“当下就动手”的行动力。

共享社区,仅仅是一个“乌托邦”的梦想吗?

牛健是坚定的环保实践派。一路走来,他并不局限于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比如DIY简便实用的种植工具和技术,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数场种植课,比如协助都市校园农耕,比如创办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比如积极推动城市阳台绿化进程等。

在牛健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更大的梦。那就是他不仅要在自家践行生态循环模式,还要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住在一起,创建一个共享式的生态循环社区。

听起来,这也许并不难。但是,在这个生态循环社区里,不仅社区居民要一起参与厨余堆肥、雨水收集、社区种植、屋顶和阳台绿化等实践,还要从一个更高层次来践行共享,即改变以往社区居民互不交往的封闭生活形态和思想,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共享食品、共享田园和共享技能等。

垃圾分类在中国久推不成,个中缘由除了政策和后端配套设施未能完善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改变人的意识和生活习惯,这是一条很长的路,而牛健在52岁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为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这一执着精神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

对于共享生态社区的营建,牛健有一个公开的“五年三期计划”。

第一期项目(包括泥河村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在内)全面展示单户家庭可以实践的可持续生活。两年以后将建二期项目,由十户以上的核心团队成员住在一起,形成试验性质的小型共享社区。五年后的三期项目,将尝试建成两个百户左右的标准化共享社区。牛健说:“如果运行良好,将广泛推广。”

现已基本建成的这座可持续生活实验室由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共同合作设计完成。整个建筑架构采用6个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模块平层排列。这些集装箱并不是废弃的运输用集装箱,而是专门的住宅建筑用集装箱模块,方便拆装和移动,内部有隔热层,保证冬暖夏凉。

整个建筑包含有住宅区、办公区、厨卫、生态创客空间,以及屋顶和立体种植等结构单元。这里不仅是牛健一家人的居住场所,也是社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更是开放的创新操作平台,任何人只要有好想法,就能利用这里的工具和空间去实施。

在实验室中,从各式各样的绿墙、屋顶种植、废水和垃圾循环装置、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等等,都在向人们展现着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这里所展示的所有技术都是普通城市居民在社群条件下可以自主实施的。

牛健希望,共享社区能够成为社会、生态、空间、生活、经济五维融合的人类聚居模式,为解决城市生态危机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保持过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尚未正式建成的社区里,“共享”已经开始。牛健不仅毫无保留地把这些技术分享给个人和各类机构,还为大家无偿提供交流空间、生态技术和操作工具。他期望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在学习后都能够动手去建设自己的美好社区。

作为城市可持续生活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牛健一直在思考,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都来自于实践总结,并非一味地照搬书本和国外,他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地自己在家动手践行,也指导环保组织和个人,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五年的三期计划完成后会是怎样?很多人充满了期待。

小链接

什么是“共享社区”

“共享社区”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和谐共处价值观的一群人,以共享为纽带,在住宅空间区域中凝结起的生命共同体。

“共享社区”的营造模式

以活力结社、农耕生态、交往空间、共享生活、社会企业五维融合的力量进行社区整体营造,构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以中国的农耕智慧重构都市建筑的生态系统,以绿色空间塑造绿色生活方式,以个体活力、集体的力量自治。在灰色的都市空间中,嵌入一块块绿色空间。在建筑空间中,把人与人、人与自然连接起来。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