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植物对对碰
大同将办国际影像文化展
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闭幕
唯有家乡不厌看
绿色井冈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5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井冈山

 

◆秦延安

对于来自黄土高原的我来说,虽然延安和井冈山都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但一进入井冈山的地界,那扑天盖地而来的绿,仍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差异和心灵的震撼。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前行,虽然车窗外的画面如幻灯片似地不断更新,但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眼的绿。绿色的山岭、绿色的树木、绿色的沟道、绿色的流水,连一丝空隙都没有。那绿是绵延不断的,有层次、有浓淡。笔直修长的是红豆杉,层层叠叠的是翠竹,一丛一簇的是绿草,细语无声的则是溪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对井冈山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当我们步入井冈山老城区,街道两旁是两列碗口粗的高大水杉,那端庄笔直的身材和直耸云霄的气势,震人心魄。整个城区完全被包裹在一片绿海中,就连城中心的湖水似乎也被染成了绿色。

车转了几个弯,就来到位于北岩峰上的井冈山烈士陵园。陵园依山而建,两组109级台阶让人登得异常沉重。4万多位烈士牺牲在井冈山,只有1.5万人留下了姓名,他们的名字被密密麻麻地嵌刻在纪念堂吊唁厅的四面墙壁上。相对于他们,更多的先烈则是无名的,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浸透了红土地,染红了杜鹃花,铺垫了中国通往光明的道路。

随后,我们又去了五龙潭瀑布,参观了大井毛主席旧居,游览了黄洋界哨口,欣赏了十里杜鹃长廊,一路上近距离地感受到井冈山的绿。一座座绿色的山峦,一片片绿色的竹林,迎面扑来,使我这个习惯于漫天黄土的人有些目不暇接,有些沉沉欲醉,我敞开心怀尽情地享受着这大自然的馈赠。

在井冈山,见到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树。无论是生长了近400年的蓝果树、300多年的甜槠,还是200多年的乳源木莲、100多年的杜鹃树,亦或是各种杉树、松树、柏树等,不管其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地势多么险要,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昂扬向上,挺得笔直,长得端正,即使倒在了半山中,仍横着往前生长。这种百折不挠、宁折不弯的精神就如井冈山的革命先烈一样,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改移。

井冈山的山是难以攀缘的,即使在今天,借助空中缆道和人工修筑的台阶、栈道,依然让人大汗淋淋、气喘吁吁、一歇再歇。可是,昔日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却在这里健步如飞,让革命之火成燎原之势。虽然这条革命道路满是艰辛与坎坷,但他们却像这井冈山的树一样,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畅游在井冈山的绿海丛中,我屏声敛气地静心和参悟,倾听和仰慕,油然滋生俯视自然、静听内心的豪迈和细腻。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 又是一座绿色的山,红的是悲壮的历史,绿的是永恒的精神。在这里,我仿佛听见雨后竹笋拱土而出的破土之声,于细微中拨动生命的萌动;又似听见树木拔高的自然律动,在笔直坚挺中竖起生命的脊梁;听见了宁折不弯的生命尊严,清白爽朗的个性品格,以及简单快乐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井冈山独具的骨感魅力和刚性气质,这就是井冈山生生不息的绿。

作家简介

秦延安,担任过记者、杂志编辑。后为鲁迅文学院27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有近千部作品发表于近百家报刊杂志。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