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游在传统村落 感受美丽乡愁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5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在传统村落 感受美丽乡愁

图为安徽黟县宏村。
图为四川丹巴藏寨。
 

百年古道上,历史的脚印日久弥坚。

古色宗祠里,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

参天古树下,婉转的大歌悠悠吟唱。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建筑、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

这,就是传统村落,一个可以守望美丽乡愁的地方。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和青山绿水间,曾经散落着数以万计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描绘了一幅幅“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的农耕文明美妙画卷。但如今,它们正在加速消失,由此引发了无数国人无处寄托乡愁乡思的由衷感叹。

传统村落价值几何?

村落先于城镇,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村落通过建筑物、建造技术和材料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因地制宜的造型和布局,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之间的和谐。

中国是农耕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也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说,至今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建筑只有发端古希腊的欧洲乡村村落、伊斯兰乡村村落和中国的传统村落3种传统村落。中国的传统村落是几千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著名的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表示,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而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群,许多依山而建,面河而立,布局紧凑而典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自然生态非常优美宜居。因此,传统村落被称为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象征。

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村落选址、格局。村落的选址、格局往往沉淀着历代居民的生存智慧,其中体现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二是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一个地方古民居建筑的消亡,也是一种地域历史文化的消亡。关于这一方面已经在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得到了重视。近年来闽南土楼、湖南吊脚楼、晋商大院、陕西窑洞等已经走入了大众文化视野,转变为一种旅游资源,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三是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手工技能等都是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精神文明。

总之,传统村落是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群体的生活行为场景,是某个时期人类集体生活的记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志华教授所言:“农耕文明,拿什么来证明?村落的研究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见证。”

如何玩转传统村落?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有效的开发模式之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因其悠久历史、良好生态环境、特色文化等旅游而具有更大优势。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近日举办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会上,发布了古北水镇、灵水村、爨底下村等24个京郊传统村落旅游项目。这些传统村落或者依山傍水幽静秀美,或者保存了大量明清古迹,或者拥有最独特的民俗,都有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它们当中,有的从元代起就为皇宫烧制琉璃,有的曾是明代守卫长城的兵营,还有的留存了多处抗战印记。

如北京一样,现在很多传统村落发展模式都是以旅游为主。按照对传统村落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旅游类型。一是观光型,以村落的独特风貌观光为主要吸引。一般特色建筑群观光为主,辅以当地文化观光、民俗博览等。主要产品形态包括村落建筑观光和民居博物馆、村落景区、田园风光景区,大多传统村落旅游是这种模式,村落建筑和环境特色鲜明、保护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典型代表如永定洪坑村、诸葛八卦村、婺源县理坑村。

第二种是休闲型,以原生态的村落风貌和民俗为主要吸引。一般出现在临近都市且村落风貌与文化传承良好的地方,但村落保护好的较少,主要产品形态包括传统美食、村落客栈、民俗活动等,如北京门头沟区黄岭西村、密云县潮关村、平谷区北吉山村。这种类型适用于临近都市客源市场,村落环境和文化受破坏很小,原住民仍居住其中,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第三种是度假型,将建筑外部和环境进行修复,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并进行内部改造,功能置换为度假酒店,这种类型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如杭州安缦法云。这种类型适用于临近较大客源市场或重要景区;建筑和环境有一定代表性;保护要求相对较弱;有一定的土地规模且产权清晰。

此外,还有一种综合型,是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传统村落内部会分区,甚至拓展到传统村落外围,如宏村。这种类型目前国内还不多,但很可能是未来趋势,主要产品形态有博物馆、村落客栈、度假酒店、旅游地产等,较适用于临近较大客源市场或重要景区,以及有较大的可利用空间和土地。

发展传统村落旅游是解决保护问题的重要形式,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之地,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不过,专家指出,开展旅游和商业开发类项目要坚持适度有序原则,反对整村开发和过度商业化,要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同时,目前乡村旅游面临资源同质性高、重资本投放轻智力投入、产品创新力度小、综合效益不高、社区共建共享水平低等问题,也应引起特别关注。

(本版文章由李军整理撰写)

留住传统村落的自然美

上千年的岁月打磨成就了传统村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除了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传统村落与其周边的环境唇齿相依,不能把村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生硬地截然分割,孤立地进行保护,而要将包括养育村民、孕育文化、培育情操的自然山水与生存、生态水土资源与环境,从整体上进行保护。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指出,环境污染、土地毒化,是最近年来村落凋零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生存空间,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构成,是拥有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活态社区,村民是村落的主体,是村落文化的持有者和传承者。所以,只有将人和文化同时置于村落环境系统中,才能构成完整而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胡彬彬介绍,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就是从环境入手,整体保护。这既合乎我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他认为,应将传统村落文化,视为村落自然环境与原住民社会生活人文景观和谐共生的文化遗存。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村落是适度融入自然中的人文景观,已经与自然浑然一体,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

因此,拯救数千年农耕文明结晶的传统村落,保护其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精彩纷呈的地域特色,不能仅仅保护村落建筑,与其息息相关的土质、水质等生态环境也应得到高度重视。

正如专家指出的,保护传统村落要注重其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为自然种绿、为村落留白,留住生态细胞和文化元素,守住耕读文明和田园生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公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最多的是贵州省,有90个。截至2014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2555个。

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败无法修复,加上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等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另外,无序地新建和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和历史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因此科学合理地保护传统村落无疑十分重要。

◆传统村落特点

完整性 —— 村落的格局肌理相对清晰完整,传统建筑有一定规模,有较完整的村貌、建筑、街道以及庙宇、戏台、桥梁、水井、碑石等,不能是支离破碎的。

历史性 —— 村落有一定的历史且被村落记忆着,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及考古价值。

独特性 —— 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保存一些有特点的地域性建筑,并且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性 —— 传统村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而传统村落的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也不是文保单位,而是有居民居住生活,传承着独特民风民俗。

名村风采

福建土楼村落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3000多个。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于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

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贵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中,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这里不但环境优美,更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村外苍山叠翠,门前流水淙淙,一幢幢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风雨桥历历在目。占里的祖先为躲避战乱,1368年从江苏逃难,长途跋涉后,经广西梧州最终定居此地,村名就来源于其祖先“吴占”和“吴里”。

河南陕县地坑院村落

豫西陕县以“地平线下的村落”闻名。当地人通过挖坑凿洞建造的独特民居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被誉为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据不完全统计,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地坑院近1万座,现存院子最早有200多年历史。

浙江兰溪市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这就是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奇妙无比。以钟池为中心,有8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8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的民居。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