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环境教育进校园不再是负担
青海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决赛
图片新闻
北京提升青年绿色领导力
你听,是生态童书
冈特生态童话进校园
新疆环保知识进校园
海口羊山湿地开设生态学堂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创新考评体系,多部门联动推进落实
环境教育进校园不再是负担

 

◆本报记者陈妍凌

一些环保工作者认为,校内环境教育存在校难进、课难排、教难精等问题。然而在重庆,一串串数字侧面反映了校内环境教育的开展状况:环境教育纳入主城区全部600余所中小学地方课程;每学年保证12课时以上;依靠市区两级财政资金,保证60余万中小学生人手一册环境教育教材,实现循环使用……

在采访中,除了环保部门责无旁贷地积极推动和引导外,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没把环境教育当作负担,而是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工作,成为了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从点头到牵头,教委为什么力推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进校园,单靠环保部门一家的推动难取得最佳效果,还须得到教育部门支持。然而,学生课程容量有限,环境教育怎样才能成为优先选项?

“如果把环境教育当作课题教育,那它只能是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二三十个要进校园的课题之一。”重庆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廖江说,推进校内环境教育关键在于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办学品质和育人质量,它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学生学会善待生活与未来。

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为教育与环保部门的携手营造了有利氛围。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趋势、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重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等,都为环境教育进校园提供了助力。

为加强学校环境教育,重庆市教育和环保部门不断探索合作机制,完善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环境教育更规范、成体系。

1996年,重庆市环保局和市教委合作开展“创绿色学校、建绿色基地、写绿色征文、做绿色师生”活动。那时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就是环保教育。廖江回忆说,当时的绿色学校基本创建要求中强调环保和校园绿化,将具体指标量化,并根据学校得分划分为A、B、C3级。

随着两部门对环境教育理解和思考的不断加深,几年后,绿色学校创建要求有了调整,在保留3级评分体系基础上,强调应绿尽绿,在教育中关注更广义的环境领域。

2009年,重庆市对绿色学校创建标准进行大胆改革,取消量化的3级评分体系,改为原则性要求,即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生活。考评体系的创新避免了绿色学校创建千篇一律,充分尊重各校实际。学校可以自主制定这四大模块的创建目标、拟定创建措施,教委每两年组织验收一次。达成创建目标的学校可进一步制定新目标和新方案,实现绿色创建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中,教育和环保部门的观念都在不断更新。我们相互沟通、理解,朝着共同的方向迈进。”廖江说。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庆市环保部门还积极协调,完善联动机制。在市区两级成立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重庆市还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下发相关文件,制定督查、考核、奖惩措施,确保环境教育落到实处。重庆市教委也专门成立了由市教委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牵头推进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

去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环保局、重庆市教委3部门还联合发文,计划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逐步实现全市6600余所、450余万学生全面普及环境教育。此外,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也助推了校园环境教育的开展。

从应付到自主,学校的内生动力源于何处?

绿色学校考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是学校环境教育从应付任务到自主发展的转变动力之一。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小学德育主任彭睿介绍,2001年,大坪小学创建区绿色学校时,为了满足量化指标中的某些得分条件,自己没少“做材料”,“那时真累啊,材料足足装了十几个档案盒。”后来,评价体系做了修改,学校的自主性反而得到提高。量化指标取消了,学校创建市级绿色学校时拼凑的材料少了,环境教育与个性化办学的深度融合多了,环境教育不再是负担。

“现在不怕上级检查考核了,考核组可以随时来,因为环境教育已经融入学校方方面面,成为日常工作。”彭睿说。

在大坪小学课堂上,环境教育不仅体现在各学科融合渗透、校本化实施的综合实践课程中,还有每两周一节的地方课程作保障。学校组织各班副班主任成立环境教育教研组。一方面通过巡课、评定备课教案、考查学生环境知识掌握程度以保障这门课程的开展,另一方面拨付专门的课时费,提升教师授课积极性。

在课堂外,绿色环保融入到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中。一些中队选择以环保为切入点,打造特色中队,多年关注空气质量、垃圾分类等议题。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学校意识到,环境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教育关乎学生的生存空间和质量。我们把学生当作孩子,自然希望他们多学些环境知识,长见识。”后西小学校长张厚莲说。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学生在感恩父母、学校、社会之余,还要感恩自然、善待自然。

在彭睿看来,开展校内环境教育,一是要让师生辨是非,提升生态素养,知道哪些行为是环保的、哪些是不环保;二要长知识,让师生掌握丰富的环境知识;三要美起来,用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家庭、校园美起来,也让社会美起来。

“环保和教育部门也为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张厚莲说,两部门联合为各学校设计印制的环保宣传画、宣传展板等,编排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们爱看,学校也方便省心。

潜移默化间,学生们的变化令人欣喜。课余时间,他们自发组织起环保讨论;每到世界水日、环境日,他们还会发出环保倡议,组织活动。在大坪小学学生获得的82项全国小发明专利中,有1/3与节能环保有关。孩子们正在用所学环境知识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考评体系的完善、教育者意识的提高和学生的绿色转变,让先行校更坚定绿色教育方向,也吸引更多学校的加入。目前,重庆成功创建275所市级绿色学校,千余所区县级绿色学校,形成覆盖广泛的立体网络。

从不解到支持,教职工如何成为染绿使者?

在大坪小学,为了达成“给生命染上绿色”的目标,学校还将包括临时聘用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纳入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之列,使之成为环保公益活动志愿者,也承担“绿化”学生的职责。

曾有老师有顾虑,环境教育进课堂,会增加老师教学备课负担。

对此,不少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参与主动性。在后西小学,环境教育被明确写进课表,每3周就有1节中队活动课用于环境教育,成为教师教学本职任务,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而在西南大学附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经历被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考量范围,每学期末,学校还会对环境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

开展环境教育让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西南大学附中的许多老师获得参加国内外各类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与来自瑞典、加拿大等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切磋交流,拓宽教学思路和国际视野。

此外,学校老师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和彼此帮衬,也让双方生出了几分“战友”之情。一次,重庆市渝中区环保局邀请区绿色学校代表座谈,说工作、谈难处。区环保局领导坦言,时常夙夜难眠,掰着手指算当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能否达标而焦心。环保局的开诚布公给当时在场的彭睿极大触动。“我过去一直以为当老师最累,没想到环保局的担子这么重。”他将这段见闻告诉校内环境教研组教师,老师们受到感召,想到环保部门如此努力地改善环境,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分子、面对着这里的孩子,更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改善环境,推动环境教育。

在培养环保小卫士的同时,学校从育人的角度去影响和引导家长,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形成了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