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城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挖出个水缸存洪水
河北新增近四千万平米节能建筑
一批宜居城镇获表彰
中国城市学年会召开
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主战场
为城市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主战场
专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杨中川
“两型”中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015年度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本报记者李维

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暨《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日前发布。

“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未来20年,在新增城镇人口中,100万以下人口的中小城市将会吸纳70%的新增城镇人口。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化加速进行的关键所在。”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中川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谈到中小城市在城镇化中的作用。

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指导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主持人,杨中川给记者介绍了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初衷。

“2004年,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中国市县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昆山市举行,当时与会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领导等对市县可持续发展实践遇到的重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大家纷纷抛出‘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问题。第二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就牵头组建了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

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通过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涵盖和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回答了“什么是绿色发展”、“怎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课题组每年通过《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迄今已连续发布十一年。

“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率先提出了速度指数、质量指数、效益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及社会民生指数、政府行为指数等,最早引用万元GDP耗水、万元GDP耗能等相关发展指标,引领或倒逼中小城市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中小城市践行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坐标。”杨中川说。

中小城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尤以东部地区突出

杨中川告诉记者,中小城市是连接大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发展模式的灵活性与可创新性为中国经济转型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小城市要坚决反对和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中小城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他认为。

截至2014年底,广义中小城市(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4%; 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53.9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7%;地方财政收入达51859.3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36.95%,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杨中川说,据《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显示,2015年,中国中小城市两型指数为59.7,相比2014年提升了0.3。对比2014年,资源节约水平提升最为明显。

“这表明中小城市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从新型城镇化全局看,大中城市人口容量呈现超饱和状态,资源要素过度集中,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而中小城市恰恰在这些方面凸显出比较优势。”杨中川说。

《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还显示,在2015年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东部地区占5席,分别是江苏昆山市、常熟市,浙江慈溪市、义乌市和福建晋江市。东部地区中小城市两型指数已经达到了63.7,远超全国总体水平的59.7。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更是有明显优势。

杨中川认为,东部地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些都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率先转型、主动转型是东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东部践行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优先生态优先是东部率先发展的基本要求。

“东部地区在年度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占了一半,正是其解放思想,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城市的客观反映。”他坦言。

中小城市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杨中川认为,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在他看来,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将是中小城市发展的黄金期。

“大城市得了‘城市病’,恰恰是中小城市发展的机遇,这凸显了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目前在中小城市都没有,也可以避免,这是中小城市的优势。

中国能不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也在于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人均GDP已达到1万多美元,而7亿农村人口人均GDP很低,要使中国人均GDP从目前的7000多美元进入到1.2万美元以上,关键是使农业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已趋于饱和,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周边的中小城市是最佳选择,这样就可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杨中川说。

特别是最近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核心就是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以及消费和投资失衡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发力,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前景的最重要话题。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潜力。省会及以下城市要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加快取消地级及以下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落户的限制。鼓励中小城市采取措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自用住房消费等。这些举措,都更将有力促进中小城市新一轮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