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开道引清风 驱霾守蓝天
门外谈者的一个发现
新书推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3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道引清风 驱霾守蓝天

 

编者按

为改善城市密集区风热环境,缓解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北京市计划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达到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

通风廊道这一概念常见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其实际应用也多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低碳城市建设相连。据介绍,北京规划建设的这5条通风廊道将串起多座公园和大面积绿地,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什么是通风廊道?

通风廊道,即实现空气流通的廊道,又叫城市风道。根据城市结构的差异性,通风廊道规划多以道路、低矮楼宇、城市绿化带等大型的空旷带为主,这些地方非常开阔,利于城市空气流通。

根据空气流动原理,可将城市的不同结构进行通风划分。德国学者Kress将城市通风系统分为3部分,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

作用空间。作用空间以城市中心为主,逐渐向其四周扩展的区域。由于建筑物密集,各种社会活动较多,加之空气难以实现流通,因此空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需及时提高区域空气接纳能力,缓解城市自身的热压差和风压差等,提高空气流通。

补偿空间。补偿空间主要对城市空气加以补偿。它与作用空间直接毗邻,为作用空间提供较为新鲜的空气。根据补偿空间热压差的不同,又分热补偿区域和冷空气生成区域。

空气引导通道。这一系统结构比较开阔,对空气流通产生的阻力较小,特别是针对静风天气而言,其不会对气流产生阻碍作用,能引导补偿气团在作用空间与补偿空间之间进行交换。

通风廊道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楼林立区域会形成“风阻”地带,降低城市风的流动速率,使得中心区空气流通不畅而停留在城市内部,加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也造成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淤滞。

通风廊道建设与市区规划密不可分,应对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留出空间,综合考虑避灾、景观、生态、游憩、排污、降噪,以及空气流动等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发挥疏散城市内部热量和污染物等作用。

改善城市大气质量。通风廊道实际上解决的是城市内部问题,可以让郊外凉爽、干净的空气吹进城市,引入主城区,缓解空气污染。当然,在污染物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雾霾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网络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有效,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

减少城市疾病流行。很多传染病是借助空气进行传播的,如果城市空气流通困难,将加大城市传染病发生的概率。建设通风廊道可增大城市内部风速,不断注入新鲜空气,防止细菌蔓延。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加大了对能源的消耗,导致很多城市城区在夏季出现热岛效应。气象部门监测显示,2012年,北京城六区中热岛效应面积已占到城市总面积的77%。只有建设足够宽敞的廊道,风才能够进来。

通风廊道的实施控制指标

为提高城市通风廊道的实际效率,必须对规划指标进行控制,保证廊道通风率是进行规划的首要任务。对通风廊道指标控制可以参考以下5方面的内容:

对廊道走向的控制。通风廊道的走向应与规划区内风向相符。因此进行廊道规划时,要做好相应调查,结合气象资料情况,对规划区的主导风向进行确定,保证通风廊道风向的正确性。在受到既有条件限制,难以保证廊道走向与主导风向平行的情况下,廊道走向应与主导风向夹角控制在45度之内。

对廊道宽度的控制。如果廊道规划宽度较低,将很难提高通风效率。廊道的宽度要求是规划的基本因素。根据目前城市规模分布状况,对于大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言,主通风廊道宽度应超过150米,次通风廊道应超过80米。

控制廊道的开敞空间。开敞空间与其宽度同等重要。开敞空间往往由建筑规模所决定,因此应对廊道内建筑用地进行规划,首先主通风廊道内建筑用地所占比例越少越好,以道路、广场、绿化带为主,次通风廊道的开敞空间要求有所降低,但其建筑用地所占比例最好少于25%。

控制廊道相邻界面。这一指标主要针对廊道两侧建筑物而言,对建筑的高宽比例以及开放度严格要求,从而保证通风效率。

控制廊道内建筑。对于超大城市而言,廊道内建筑密度与高度会产生阻风效果,应对其严格控制。一般来说,廊道内的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阻风率不超过0.6。

相关链接

德国应用“城市环境气候图”规划建设

近年来,我国杭州、济南、西安、南京、福州、香港等城市都在规划设计中提出过类似通风廊道的概念。而在国外,最早在城市气候应用领域开始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是德国。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在城市气候应用领域开始了探索,并最先研发了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气候信息工具——城市环境气候图。通过近40年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德国的各大城市均已形成了完备的城市环境气候信息应用系统和相应的法规和国家标准,其整体研究与应用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城市环境气候图理论与技术是从城市气候与环境学角度分析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下城市的现有问题,通过对城市各项气候参数,如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温等信息的分析,以地图册的形式展现城市中现存的环境和气候状况,继而将所有科学研究结果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建议,提供给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政府管理者等,改善建筑与场地绿化、自然通风、建筑物体控制和日影利用等设计与决策。完整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包括一系列基础信息图层和城市环境气候分析图、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涉及气象、地理、规划等多领域。

自二战后,德国热切的公众诉求和政府导向积极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德国国家建筑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制定区域或城市规划时必须将气候信息纳入考虑范畴。多个城市,如慕尼黑、斯图加特等,都在规划设计时考虑了气候因素。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为此,慕尼黑规划建设了5条城市通风走廊,让焚风从城中穿过,并带走城中既有的脏空气,效果非常好。德国汽车工业城市斯图加特由于地处山谷,曾一度空气污染严重,后来通过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分析,建设城市绿色通风走廊,有效缓解了空气污染物在城市凝聚不散的问题。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