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度
3上一版
 
“诗经之乡”的“地球之肾”保卫战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6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省合阳县严格执法,推动全民参与湿地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了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诗经之乡”的“地球之肾”保卫战

合阳县通过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等一系列措施,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逐渐恢复。图为湿地一角。 雷军红摄
在合阳洽川湿地里,栖息着丹顶鹤、白鹤、天鹅等2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雷军红摄
 

编者按

陕西省合阳县有着“诗经之乡”的美誉,这里保存着我国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河流型湿地——合阳黄河湿地。几十年来,当地人在湿地里建起鱼塘、荷塘、开垦耕地,湿地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主要依靠,也推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合阳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阳打响了一场“地球之肾”保卫战。虽然新《环境保护法》在定义“环境”时增加了“湿地”因素,湿地保护有了环保基础法层面上的支持,但管理难、执法难和资金难等仍是必须直面的难题,而如何建设和用好湿地也直接关系到湿地治理的成败。合阳的经验值得参考。

◆本报通讯员雷军红

“一到秋冬时节,湿地里机器轰鸣,割芦苇的、烧芦苇的、捕鸟摸蛋的,什么人都有。有的鸟受到惊吓飞走了,有的鸟就被烧死了。”回想起以前洽川湿地里发生的情况,陕西省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委会主任潘朝阳仍记忆犹新。

洽川湿地是合阳县黄河湿地中最大的一块湿地,对于合阳县洽川镇黄河沿线一带的群众来说,这块湿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湿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人进湿退,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成为合阳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难题。

为根治湿地资源遭到破坏而带来的创伤,合阳县发起了“护肾”行动。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清理恢复湿地面积1.3万多亩,其中夏阳片区湿地清理工作已完成总任务的90%。当地政府正按照“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杜绝损湿还耕(指把湿地开垦成耕地),引导湿地转型。

黄河湿地保护面临难题

大量的人为活动对洽川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湿地保护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合阳县洽川镇地处黄河中游,由于湿地资源丰富,近些年来,当地围绕湿地、水等资源进行开发,逐步形成以鱼塘、荷塘、畜牧业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天然湿地,更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风水宝地。

“洽川湿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但大量的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也带来了严重影响。”陕西省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委会主任潘朝阳这样表示。

据了解,以往每年一到秋冬季节,一些人为了捕鱼、捕猎野生动物便利,便放火焚烧湿地内的芦苇。还有人为了扩大莲藕种植面积,对湿地里的芦苇进行砍伐或焚烧,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对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地一些人对湿地进行过度开垦,也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由于湿地周边群众土地少,随意开垦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保护湿地与发展地方经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潘朝阳的感受,也是许多当地人的感受。

在洽川湿地附近,类似莘里村这样的村子还有不少。

洽川镇夏阳村境内的夏阳瀵是洽川湿地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50多岁的村民谢大叔家距离此地不到1公里,他说,以前附近湿地的水面很宽阔,但随着湿地的开垦,水面就不断缩小。

对夏阳村来说,损湿还耕是全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一位知情人说,过去人们在湿地内乱挖、乱占、乱承包、乱开发的现象并不少见,湿地保护一度处于无序现状。而在洽川镇下辖的王村、北菜园、南菜园、南义、莘里、莘野、申东等行政村,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不仅是洽川湿地,合阳县整个黄河湿地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而数据更能说明湿地遭到破坏的严重程度。

2012年11月,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向媒体透露,经过21年的动态监测,他们发现合阳黄河湿地芦苇面积减少30%,近4年尤为严重。

据介绍,大规模的天然湿地开垦使得荷塘、鱼塘、耕地在湿地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由1990年的12.1%增加至2011年的42.9%,芦苇、河漫滩、河流所占比例则由1990年的86.6%下降至2011年的54.9%。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天然湿地占主导逐渐向人工湿地占主导的格局转化。

潘朝阳认为,人们在从湿地中获取暂时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洽川湿地的“健康”,值得思考。

对于靠湿地生活的当地群众来说,要保护湿地,就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损湿还耕可以让群众拥有发展农业生产必需的耕地;另一方面,损湿还耕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而对于当地政府部门来说,要恢复和保护,不但要面对25万亩湿地保护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诸如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湿地恢复补偿资金难以落实等难题,也因此导致保护湿地、恢复湿地与发展当地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联动打出保护“组合拳”

在社会各界的紧急呼吁下,合阳发起大规模恢复保护黄河湿地的行动,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面对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如坐针毡。

其实早在2004年3月22日,陕西当地媒体就曾对合阳县黄河湿地乱开发一事进行过曝光,当年《中国环境报》也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对人们在湿地里焚烧芦苇导致野生鸟被烧死的事件进行过报道。看到报道后,当地政府迅速召集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制止了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处理了相关责任人。

2012年11月,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发布了“合阳黄河段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的报告,引起了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的高度重视,他为此专门做出“请省林业厅和水利厅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好重要湿地”的批示。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合阳县人民政府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黄河湿地巡查站;2005年11月,合阳黄河湿地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相关部门在王家洼、洽川建立了湿地保护站;同年,合阳黄河湿地被列入省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2009年,随着第4批内需预算内投资计划的下达,渭南市上报的“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中央投资579万元全部下达到位,其中合阳黄河湿地也在其中。紧接着,合阳成立了“合阳县黄河湿地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和“合阳县黄河湿地清理恢复指挥部”,全面协调黄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在看到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反映的“合阳黄河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的报告之后,合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县人大、县政协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视察,为保护湿地出谋划策。

一场针对清理、恢复湿地原貌的“地球之肾”保卫战开始了。

2011年,合阳县在林业部门专门成立了“合阳县黄河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简称“湿地办”),建立了“121”湿地保护管理模式(即一个县级湿地办、两个湿地保护站、一个湿地稽查大队),并将湿地办升格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全权负责湿地规划、保护和管理工作。

2012年,合阳通过在洽川湿地区采取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封滩育草、退耕还湿等方式来恢复湿地植被,实现洽川湿地生态景观化。

为实现湿地保护责任常态化,合阳实行驻湿地单位和主管部门辖区负责制,每年由县政府督查室、考核办、湿地办组成湿地保护联合督查考核组进行考核,合阳也因此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实行湿地年度目标考核的县。

这次治理还针对任务、责任、时限、要求、考核办法等指标,由合阳县林业局下达清理菜单、签订目标责任状,并投资20万元,配备了执法设备,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在合阳发起大规模恢复保护黄河湿地行动之时,恰逢《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这无疑为合阳黄河湿地保护戴上了“利齿钢牙”。

2012年,渭南市首次召开全市湿地保护管理会议,要求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尽快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这是一场团体赛,它意味着全县上下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湿地才不会变为失地,方可休养生息。”合阳县政府主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说。

为了保护好黄河湿地,合阳确定了“一退二限三还”(即退耕,限种莲菜和池塘养鱼,还湿地、还芦苇、还水面)的退耕还湿思路。林业部门也坚决表态,表示要严格执法,还湿地胜景于民。

以保护带动绿色发展

铁腕治理湿地之后,合阳县通过制定管理新政、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多方共赢

在合阳,湿地产业是当地许多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县有1万多人从中直接受益。在恢复湿地过程中,如果工作做不到位,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针对这个问题,合阳县采取“谁发包、谁清理,谁负责、谁恢复,谁建设、谁拆除”的做法,抽调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镇负责人,深入湿地沿线8个行政村召开座谈会。同时,根据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出谋划策,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解除后顾之忧。

“保护湿地是每个人的义务,有了好环境,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合阳县洽川镇经营泳装店的老板谢建中说。

“对于乱垦、乱牧、乱伐、滥捕等破坏湿地的行为,早就该好好管管了。”作为村委会主任,潘朝阳对合阳县清理湿地的行动给予了积极响应。

据了解,从2011年起,合阳县多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黄河沿线乱占湿地的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湿地办工作人员大都吃在湿地、守在一线。

据了解,在整个清理过程中,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车辆500台(套),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50余起、设立湿地保护监察点15个。近4年来,全县共清理恢复湿地1.3万亩,湿地内越冬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别较2010年新增2%和15%。最终,合阳理顺了湿地保护管理机制。

铁腕治理湿地之后,如何让沼泽之地发光发热?“万顷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的湿地美景告诉了人们答案。

总面积达193平方公里的合阳县黄河湿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国际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也是我国内陆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而拥有165平方公里、40处大小河心洲的洽川湿地资源更为丰富,涉及的就业人数众多,为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合阳通过制定管理新政、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多方共赢。

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在合阳并不是绝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生命共同体。已有82岁高龄的陕西省合阳县原林业局局长金振华是合阳黄河湿地保护的先行者,他曾进行过多方调查研究,认为要恢复湿地原貌,柽柳是最佳的种植树种。

金振华说,柽柳是一种经济树种,嫩枝及叶可入药,老枝可编制筐、篮、篓等,老树桩可制作盆景,根部寄生的肉苁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即便是在重度盐碱地也能很好地生长,而这片湿地正适合种植柽柳。

合阳县林业局副局长、湿地办主任乔俊杰说,合阳在推动湿地植被恢复与群众致富实现双赢的同时,目前已成功示范种植柽柳1200亩,这不仅可以加快退化湿地植被的生态恢复,也为湿地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并增加了群众收入。

据合阳县林业局湿地办助理员薛文奇介绍,按照省市湿地保护要求,在管理方面,合阳县将湿地保护纳入了财政预算,每年列支湿地保护经费10万元,用于湿地保护的日常管理。在保护方面,合阳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林业主管部门为技术合作单位,自筹资金开展了为期3年的“退化湿地恢复树种选择及栽培试验研究项目”,计划通过3年~5年时间,打造万亩柽柳生态园。

据了解,合阳还针对湿地现状,编制出合阳生态旅游规划,以湿地游带动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

按照发展第三产业意见,合阳县还大力发展湿地养生、湿地休闲、湿地人家等服务产业,目前已经形成木刻画、蒲苇枕等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纪念品系列,湿地周边群众仅依靠这项服务业,人均年收入就会超过3万元。

同时,合阳还在陕西第一个出台了《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阳段暂行管理办法》,对黄河湿地资源实施全面依法保护,着力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力争5年内升格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记者了解到,合阳还依托独特的瀵泉和处女泉等湿地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在“十二五”期间,合阳成功建成了洽川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50亿元。

为了规范管理依靠湿地兴起的旅游业,合阳还设立了巡回法庭,致力于保护湿地生态安全。同时,合阳将湿地保护纳入了当地经济发展5年规划,着力推动地方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民营造“生态圈”

在合阳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湿地保护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并成为推动全县绿色发展的引擎

在恢复和保护黄河湿地的过程中,合阳黄河洽川湿地逐渐恢复了昔日的容颜,并吸引人们在这里留下了一连串保护湿地的足迹:

——2011年3月,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在合阳黄河湿地主会场启动,近千名青年志愿者栽下各类苗木2000余棵。

——2012年4月,“保护母亲河—卡尼尔青年林陕西合阳项目”在洽川湿地揭牌,重点通过支持基层开展植树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2013年6月~7月,央视《地理中国》 、《走遍中国》栏目组举办的“大美中国·寻找最美中国湿地”摄制组先后深入洽川拍摄专题片,寻找最美湿地。

——2014年,合阳出台了全县中小学生湿地保护宣教3年计划,力争使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来。

……

此外,在每年的“5·19”中国旅游日期间,合阳县还连续举办“保护湿地、关爱洽川”万名志愿者签名活动,在全县形成了了解湿地、关心湿地、重视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浓厚氛围。

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关于湿地保护的知识,合阳县湿地办还创办了《合阳湿地》月刊,建立了湿地宣传室,定期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借助媒体宣传、发送公益短信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保护湿地观念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如今,走进合阳,随处可见保护湿地的宣传牌和巨幅标语。

“社区共建+湿地产业、项目对接+湿地效应、生态旅游+湿地文化,这3种路径在湿地发展与保护中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提升了群众自发保护湿地的积极性。”洽川湿地办公室工作人员杜晓杰说。

记者发现,在此次“地球之肾”保卫战的背后,凝聚了人们对“山、水、林、田、河”生命共同体的共识,一场湿地绿色变革正悄然进行着。

如今与合阳县的官员说起湿地,许多人都真正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湿地就像保护我们身体之肾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湿地协调、发展与生态共赢。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合阳县护鸟卫士王现科说,他的愿望就是通过保护湿地,保护鸟儿,真正让黄河湿地充满生机。目前,合阳县政府已在黄河湿地北滩太里湾投资建成了占地500亩的鸟类抢救中心。

中国著名鸟类学家、中科院鸟类教授何芬奇在合阳黄河流域洽川段湿地考察时呼吁,针对如何真正恢复湿地,最好的方式是保留一块湿地,不进行任何人工建设,观其发展,经过5年~10年时间,看能否真正恢复湿地生产力,能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保留土著物种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合阳徐水河湿地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随后出台的《陕西合阳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为保护黄河湿地多样性、扩展湿地生态圈、维系黄河水生态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保障。2015年,徐水河湿地公园还被列入了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试点项目。

合阳在恢复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创下了4项全省第一:全省首家设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首家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稽查大队、首家出台县级湿地保护管理办法、首家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合阳这一经验在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办的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受到中央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如今,合阳县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时,湿地保护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并成为推动全县实现绿色发展的引擎。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