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上海探索节地生态安葬新模式
圣泉出雪山 活水泽牧民
自然保护区有人建有人管
矿山开采走上绿色道路
投入3.7亿调整城乡能源结构
生态安葬,缘何难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6年4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安葬,缘何难推?

 

◆唐斐婷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这句诗寥寥几字道尽清明时节的寂寞孤清之味。

而放在现代社会,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无鞭无炮过清明”、“无碑无墓过清明”大概是一件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事。

公开资料显示,清明期间由于上坟祭拜活动引起的森林火灾隐患近年来呈大幅度增加态势,清明也成为森林火灾的高发期。与此同时,一批面临“到期”的墓地也引发了公众的焦虑。

无论是灼痛人心的“墓穴危机”,还是让人担忧的“森林危机”,生态安葬都成为解决难题的一个好措施。改了祭拜的方式,森林不再面临火灾高发期的危机;减少了墓地的使用,也能为土地资源减负。

措施虽好,推广却不易。

据了解,尽管生态安葬已经在我国推行数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受这种方式的人们也在逐渐增多,但总体来看,选择生态葬方式进行安葬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补偿激励机制不足,尽管生态葬费用较传统墓穴低廉,但并非免费,外部的物质激励不足,人们对于生态安葬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推行生态安葬,要从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开始,更要从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着手。单靠环保理念的提倡,主观性、随机性太大,成效有限且不具有持久性。只有当政府出台长久的保障性政策法规,对生态葬进行可持续的物质激励及政策保障,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让生态葬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民政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

近日印发的北京市“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则显示,到2020年,北京市有墓地的行政区都将建设一处绿色生态墓地示范园,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将达到50%。

为推广生态安葬而做的努力正在起步前行中,而要真正实现生态安葬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更长久稳健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政策。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