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只有踏在乡间的小路上,你才能感受到泥土的亲切。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的呢?淡蓝的炊烟从茅草屋顶飘散,月光下高粱清脆拔节……这是一位生活在皖东乡村的农民诗人刘庆邦在《我们的村庄》一书中对乡土乡情的真情倾诉。
古今中外,以自己家乡为背景抒发情怀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英国自然文学女作家玛丽·拉塞尔·米特福德(Mary Russell Mitford)也著有《我们的村庄》(Our Village)。
书一出版即引起读者的欢迎及评论界的好评,并在英国及美国相继再版,仅在1824年~1835年,就发行了14版。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白朗宁评价说:“随意读起一节,都会在你的眼前推开一扇通往乡间的窗口,令人感到如轻风拂面,虫鸣灌耳,让你在一天内都享受着雨露及花香。”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抒写村庄?我想,这大抵在于它的美。
乡村之美,在于迎面而来的野花馥郁,在于散发的浓浓泥土气息,更在于安放心灵的精神寄托。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这是多少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如今,生活在水泥丛林的城市中,乡村成了人们最向往的去处。
村庄,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儿时的记忆,生在村庄、离开村庄,村庄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一缕久违的炊烟,是萦绕于心的一抹乡愁,诉说着不尽的眷恋。然而,如今当我们回望村庄的时候,早已成为隔岸远离的风景。于是,对村庄的记忆,起初是对故乡回不去的怀念,尔后是挥之不去的魂牵梦萦。
对于长期生活其间的人们来说,也许会忽略村庄的美,甚至觉得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米特福德不然,她借助大自然美化自己的生活,用在田间采集的紫罗兰点缀沉闷单调的房间,用窗外夜莺的歌声驱散心中的烦恼。远离尘嚣,她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
《我们的村庄》以米特福德本人在英格兰一个小乡村的生活经历为题材,以女性独特的细腻笔触将那里的自然景色、乡土文化生动展现。对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米特福德把常人眼中近乎枯燥的生活写出了诗意和灵气,于平淡中见奇迹,读起来总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米特福德从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大千世界的缩影。她借村庄来讲述人的心灵感受、精神境界。那是一种景观与境界的有机融合,超凡脱俗。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我国自然文学研究学者程虹教授曾评价说,“米特福德把大自然及人的心灵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她以一种独特的书信体或叙述体,将土地的故事娓娓道来,像是与友人倾心聊天,一吐衷肠。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种轻松活泼的写作风格,成为一道清新明快的风景线,投射在后来人的心中。”
《我们的村庄》是英国自然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自然文学史上的典范之作。近年来,国外自然文学的经典作品陆续被介绍到国内,开始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从形式上看,自然文学属于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书信等形式出现;在内容上,则主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用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和感悟。
在人类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工业化肆意破坏生态环境,致使人类与大自然面临严峻冲突时,自然文学开始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进行思索。无论表现形式多么迥异,不同的作品总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人们树立与大自然平等的观念。它以文学形式来描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伦理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建立像自然那样生机勃勃的精神与生活态度。
米特福德秉持了自然文学的写作宗旨、特点和表达方式,她对待自然同样抱着一种平等的观念和态度。如米特福德对待小狗五月花,在她的描写中很多时候你会忘记那是在说一条小狗,完全像是在与自己疼爱的孩子或是知心伴侣进行温情地交流。外出偶遇的牛、马、羊、猪和林中的夜莺、刺猬、蝴蝶,她写来都是情深意切,意趣盎然,赋予了他们独立的性格,完全把他们当作人类的朋友和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
对待植物同样如此。米特福德对植物的兴趣并不在于那些稀有物种,恰恰相反,她笔下提到的植物都是当时英国乡间最常见的,诸如报春花、百里香、蔷薇、玫瑰、灌木之类,但就是这些普通寻常的花草树木,却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焕发出耀眼的生命光彩。米特福德赋予这些花草树木别具一格的生命魅力和丰富情感,使得它们或顽强、或执着、或调皮、或温柔、或妩媚、或可爱,给读者以别致的体验与深深的感动。
本书中文译者吴刚说,正是因为玛丽·米特福德的平等思想贯穿在人与人之间,成人与孩童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所以当我们在接触到她的环保思想时感觉是那么自然,了无窒碍,因为环保的精髓不正是众生的平等吗?
阅读米特福德的这本散文集,就如同与作家并肩徜徉于广袤无垠的自然中,在晨曦中,在夕阳下,在潺潺细流的小溪旁,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聆听小鸟的歌唱,聆听四季的交响,也聆听自己灵魂的浅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