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阿拉坦——根娜
《喀纳斯自然笔记》研讨会召开
大地文心-首届生态文学作品征文启事
给野蘑菇画像
仿古街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拉坦——根娜

 

◆郭雪波

阿拉坦-根娜,不是一个人名,更不是一个女孩子名字,虽然好听。

这是一种植物名称。在万千种名贵草木中,也没有它的席位,它很普通,甚至“出身低贱”。野生在科尔沁广袤的沙化草地上,过去连牛羊都不屑于啃它一口,嫌它小叶片下有刺儿,吃时扎嘴,味道又苦涩。

儿时,常见父亲弄来一种根藤编绳子,发金黄色,十分坚韧,又像麻绳一样柔软。我抽出一根当柳条马骑时,问父亲这是什么根藤?父亲头也不抬地说一句,是阿拉坦-根娜的根,孩子。从此我记住了野地上有一种植物叫阿拉坦-根娜,根能编绳。名字好听,这蒙古名字的意思为“金子般的”。当时我十分不解,这么一个普通野生植物,为何叫它“金子般的”?是因其根的颜色金黄,能编结实的绳子,还是有着别的缘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来到科尔沁沙地。起伏的人生境遇,一下把我从满脑子小资浪漫,掷回到残酷的生存现实,开始了对沙漠的深层次思索。我调查科尔沁草原沙化原因,并对沙地人和事以及动植物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邻近的奈曼旗有个治沙站,是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派出机构,经时任奈曼旗旗长的朋友治安介绍,我有幸拜见并采访了治沙站站长王光复教授。

王教授年已六十,戴副眼镜,南京人,他老伴也是沙漠专家,与他一起在治沙站工作。老两口从大学毕业至今,几乎一辈子都转战在中国北方沙漠。从西北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到如今这里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纵横几千里的大沙漠哪儿都留下过他们的脚印。而唯一的女儿一出生便丢给南京老母,从没有陪过,女儿甚至一直对父母怀有怨恨。

他们为治沙事业的献身精神,使我十分感动。“你知道,这荒漠化,是地球的顽疾,需要早点找到治理的办法。”王教授那张被风沙吹黑吹瘦的脸上,显出深深的忧虑。他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他只是尽着自己的职责而已,这不算什么,有的同志已经为这一事业献出了生命。

王教授沉默了,一时陷入痛苦中。在我的要求下,他讲述了下面的真实故事。

在库布其沙漠工作站,他有个同事叫陈源,一个老光棍,由于常年在沙漠深处默默工作搞科研,耽误了谈对象,人也木讷,只知埋头干事不善交际。他几乎全身心投入到治沙事业上,为找到适宜沙地生长能治理沙漠的植物,他画着一本百草根系图谱。在那动荡的岁月中,他成了黑专家,成为清理阶级队伍的对象。可他每天依旧扛着铁锹到野外作业,饿着肚子在沙地上挖那些治沙植物的根系标本。

那天天气很好,一个难得没刮风沙的秋日,老陈又背着包走了,去了沙塬。到了晚上没见他回来吃饭,大家这才想起他,赶紧去他的工作点找。结果工作点上没有他的人影,在一旁发现有一个挖下去两三米深的沙坑,可已经塌方,坑边放有一根两米长的植物根须,还有一张画了一半的植物根系图。大家马上意识到出事了,赶紧挖掘那塌方的沙坑。人很快被挖出来,可已咽气多时,鼻嘴眼晴里全是沙子。

王教授眼里有泪光闪动。我的心也被强烈地激撞。英雄,其实不必轰轰烈烈。片刻后我问,那个植物,陈先生用生命换来的植物,叫什么?

金棘儿。一种根部能在沙漠里扎进两三米深根的木本植物。治理北方沙漠,它将成为一员主将。王教授拿手绢擦拭变得模糊的眼镜,叹口气说。

王教授说的这“金棘儿”,就是我在篇头说的阿拉坦-根娜。

这次回到老家沙村,我进一步结识了这“金棘儿”——阿拉坦-根娜。

那天宿酒未醒时,弟弟白沙一大早就叫醒了我。当我赶到村北五里外的塔民查干沙漠脚下时,那里已经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了。弟弟白沙是村里“一把手”,他率领全村一千多名男女老少,在塔民查干这恶魔般横亘村北多年的沙带搞秋季治沙会战,已有十多天。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种树植草,围歼一座座固定沙丘和沙坨子。为治理这片沙漠,我过去也没少帮着弟弟跑这跑那。

你们现在往塔民查干上种着什么植物?我问弟弟。

阿拉坦-根娜,大哥。

我心里一震。问他,为什么种它?

弟弟告诉我,是旗里草原治沙站推广的,他们提供的草籽和种苗。实践证明,这阿拉坦-根娜的确管用,在缺少水分的沙漠里,它的根扎得很深,能探进地底几米深处吸收水分。而且,一旦成活,它又耐旱抗沙,不惧任何风沙,一丛丛一片片地连接繁生,作为多年生植物割下一茬又长出一茬,总是长生,除非断根。它一旦盘住沙丘,就能牢牢固定住它,不再让其随风移动,真是治沙的宝贝。

弟弟又说,过去我们这儿的野地上,其实到处都生长着阿拉坦-根娜,后来人口多了,没柴烧,大家便把它砍来当柴烧,渐渐就砍光砍绝了。现在,这种过去野地杂生的草成了宝贝,光籽儿就一斤3块多钱。

“哥你看,那边就是这几年我们种出的阿拉坦-根娜绿色网带。”

在茫茫的塔民查干沙漠脚下,果然挺立着一条条绿色屏障,蔚然壮观。走近看,阿拉坦-根娜矮棵灌木,一窝子一窝子丛生着,小椭圆形的叶子灰绿灰绿,每片叶下还长有小刺儿,人和牲口不易接近它。叶丛中开着朵朵小白花,等花落后便生出豆荚,荚里孕育着它绿豆大小的种子,随风落地后便生根,来年春天又生长出新的一丛阿拉坦-根娜。

我不禁感叹,赞许道,干得好。

心中不由想起,那位为画阿拉坦-根娜根系图谱而献出生命的治沙科学家陈源。他那么默默无闻,平凡而普通,连哪级劳模都不是,当时还顶着一顶黑帽子,也谈不上什么大科学家,没多少人知道他,他这种从事远离主流科学的边缘人,也不可能大红大紫。然而现在,后人却在享受着他的科研成果,那治沙百草根系图已成为治沙工作者必备工具书,他为之献身的阿拉坦-根娜已然成为治理中国北方沙漠最重要的武器。他的一生,正如他为之献身的阿拉坦-根娜一样,平凡而伟大,无闻却隽永。

人们应该记住这样的人。起码不应忘记。这样的人,才像黑暗的东方地平线上初露的晨曦,照亮前方的路。

■作家简介

郭雪波,曾任内蒙古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农村读物出版社文艺室主任,华文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主任,现为北京市作协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银狐》、《狼孩》、《红绿盘》,中短篇小说集《郭雪波作品自选集》(三卷)、《沙狐》、《沙狼》、《大漠魂》等十余部。

长篇小说《大漠狼孩》获首届全国生态环境文学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篇小说《大漠魂》获我国台湾第十八届《联合报》联合文学中篇小说一等奖,《继父》获我国台湾《中央日报》宗教文学奖,根据《沙狐》改编的广播剧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译介至法国、日本。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