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完善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秸秆处理需科技文化双创新
粘胶纤维水污染排放标准亟待修订
超低排放是中国发展战略抉择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秸秆处理需科技文化双创新

 

◆代高峰

目前华北大地一片金黄,各地陆续迎来小麦收割时刻,但也面临秸秆处理的老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各方都在积极探索,但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应从更深层面剖析秸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科技创新和文化培育两方面施策加以解决。

秸秆是庄稼收割的附属产物,难以处理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完全,二是新型农业生态文化未建立。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最后一公里”有待突破。农业生产机械化解放了大量人工,简化了农业生产流程,几个人便可轻松快速地实现庄稼大面积种植和收割。但是,农业机械化的不完全性也在此刻显现。目前,平原地区主要使用全喂式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割,这种机械在实现小麦脱粒的同时将秸秆打碎并喷洒于地表,这些秸秆长度均在10厘米~20厘米之间,收集难度较大。同时,小麦收割机仍没有解决麦茬留地问题,且所留麦茬比人工收割的高出不少,影响秋粮播种。

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文化。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秸秆作为重要的饲料、燃料、生产资料和建筑材料来源,深深根植于乡村文化中。随着机械化作业推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田、秸秆与耕牛间的传统生产和生态系统被打破,秸秆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故而常常被丢弃于地头甚至被焚烧。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已呈多面开花之势,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工业化和沼气化均取得可喜突破。但也要看到,秸秆回收利用仍以政府倡导和投入为主,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未有效显现。围绕秸秆回收利用的各类技术和创新基本为多线程发展,没有实现共通,也没有与农业生产文化和生态文化相融合。因此,应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两方面下功夫,深层次解决秸秆处理问题。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农业发展方面,强调“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笔者建议,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解决农业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秸秆的产生。另一方面,还应关注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农业生产的解构和影响,注重对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文化的培育。在这两个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