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保护红线如何拴住野蛮生长?
化工废气污染投诉为何居高不下?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大员”要求说清污染源
征稿启事
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性研究的三个维度
环保谣言止于专业辟谣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保护红线如何拴住野蛮生长?

 

◆罗岳平 易理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合理设置红线管控指标,构建红线管控体系,健全红线管控制度,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倒逼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文件明确了生态红线的意义和目标。生态红线要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既要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保障线”的作用,又要成为各种管理和决策活动需要特别关注的“高压线”。生态红线一旦落地,就要成为硬约束。要实现这一目标,拴住野蛮增长的欲望,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3点。

首先,提高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基础理论研究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生态系统对生物圈的价值。在划定生态红线时,要明确生态红线定位,确定生态红线划定体现的是最低保护要求还是最优保护方案。如果是以底线概念为主导,生物圈中的精华部分都可独立划分出来。如果坚持最优方案,需要综合分析现状,设计生态廊道,构建有利于各个生态系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完整体系。最优方案能够使各生态系统保持联系,更符合自然规律,但前期工作量较大。

第二,明确划定生态红线的松紧原则和管控措施。鉴于目前公众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并不深入,红线范围宜松不宜紧。红线内区域面积太小,生态一旦被破坏,损失可能无法弥补。因此,红线区域内面积可以略宽,留下弹性空间,未来可以动态调整。就一个县域而言,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最好呈纺锤形,高度开发和应严格保护的部分位于两端,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中间的主要部分维持农业生产生活现状。理论上分析,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偏远山区的原住民自愿外迁,事实上降低了守住生态红线的压力。目前,很多县(市、区、旗)正在划定生态红线,需要正确领会工作内涵,只有各类区域始终保持合适比例,才能呈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和谐局面。

第三,及时回应生态红线划定后能否守得住的质疑。目前,一些人认为,生态红线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成为未来开发的阻力。这种误解亟待澄清。划定生态红线,可以看作是对工业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反思。过去在规划县域经济时,信奉“无工不富”,几乎村村点火,大面积废田建厂,导致土地利用比例失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事实上,如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布局合理,工业占地并不会过多。

湖南省长沙县的实践很有参考意义。长沙县按“北农南工”的思路,将工业布局在县域南部,北部以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为主,县政府提出了用全县5%的土地创造95%的财政收入的目标。为此,全县所有工业都集中布局到了星沙等少数镇,企业在工业园区内集约发展,单位土地面积的GDP产值较高。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保证了北部农业镇财政经费,促进其开展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这个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环境资源进行了准确定位:适合工业开发的区域,高效使用;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规范管理;需要保护的区域,纳入红线范围禁止开发。长沙县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在推广生态红线时,要多宣传这些鲜活事例,澄清公众的误解。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