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罪魁祸首?
米粒、土地与现代化转型
新书快递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粒、土地与现代化转型
——读《盘中餐》有感
《盘中餐》
作者:于虹呈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4月
 

◆刘国华

关于米粒,我们太熟悉了,以至于常常忽略其存在。生活在城市里人,对于一粒米的来龙去脉知道多少?对于土地又有多深的感情?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唯有充分知晓,才能深知劳动、大地之于人的意义,方能懂得生活的不易。《盘中餐》这本书,对于人们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具有深刻启示。

《盘中餐》作者于虹呈是个80后,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插画和版画,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为了创作《盘中餐》,她曾潜心居住在云南大山中两年,以元阳梯田作为背景,亲历中国传统水稻栽种及加工的全过程,并以水彩、写实的画风将几乎消逝的传统耕种方式进行忠实记录和描绘。书中,她以中国传统节气为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为节点,将哈尼族农人们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插画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书中所表现的水稻种植与收割的场景,对于笔者而言,既是熟悉的,同时也是陌生的。熟悉的是水稻的育种、插秧、施肥、收割、晾晒、碾米的过程。陌生的是,书中呈现的哈尼族的农人们在高山梯田上从事水稻种植的场景,与笔者的家乡湖北农村的水稻种植相比,多了几分艰辛。书中首页,就呈现了于虹呈以速写形式勾画的水稻种植与收割的器具,如铁耙、木犁、锄头、木耙、漏瓢、背架、筛子、镰刀等。这些器具,哈尼族的农人们世代使用,即便是在生产技术发达的今天,他们依然不舍得放下。

阅读本书时,家喻户晓的那首诗在笔者脑海中盘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农耕文明的历史。比如二十四节气和诸多谚语、俗语,都和农业劳动关系紧密。二十四节气中,特别是“雨水”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冬去春来,气温回升,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进行准备。书中,也正是以“雨水”开篇,在第一张水彩插画中,云南元阳半山腰上的梯田,美得如梦如幻,大自然的绿色舒展着,成群结队的小鸟在空中盘旋,似乎在呼唤春天的到来。

书中除了用大幅写实风格的插画呈现水稻种植的过程外,还用“解说”的方式,从农业科学的维度,对水稻种植进行了客观再现。每年“惊蛰”节气之时,也就是公历3月上旬左右,是农人们准备育秧、浸泡稻种的关键时期。以泡种为例,一般而言,农人们会从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稻谷中挑选饱满健壮的种子,在3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里反复浸泡几天,在种子吸收自身重量40%左右的水分后,种皮膨胀并软化,开始发芽。书中,为了表现这个过程,分别用六张“微”插画进行了清晰的介绍。

阅读《盘中餐》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无法忽略插画而单纯谈论内容,因为每一幅插画都十分震撼,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和艺术修养。目前书市上的绘本很多,然而有的插画粗制滥造,有的画技拙劣不忍细看。《盘中餐》中的插画,均为水彩,全部采用写实风格完成,既可单独作为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又可配合文字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认真描绘的本身,就是对粮食、对土地的挚爱。

云南元阳山区能种植的土地很是有限。对粮食、对土地的崇拜,是农人们的共同情结。越是农业传统深厚的区域,这种情结就越是强烈。当前,中国农业乡土的传统社会到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社会转型,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时代趋势。原本靠种地养家的农人,更多到城里谋生,对土地的守望渐行渐远。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社会而言,工业产品和各种商品“大放异彩”,粮食在社会经济中的贡献显得相形见绌。正因如此,各地为了发展和壮大经济发展,大力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有的地方,为了扩大工厂建设规模、为了发展房地产经济,大片的农田不断遭受“吞噬”。

民以食为天。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要确保粮食生产,这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饭碗。而粮食生产的前提,就是需要大片的农田。当前,有的地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代社会建设进程中,无视粮食与耕地的价值,浪费粮食、践踏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大量的农田也正“转身”成为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尤其是在城镇建设中,由于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城市“摊大饼”的现象很是普遍。

不要等到失去乡村和田野这片精神的原乡时,再追悔莫及。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如果不重视粮食的生产、肆意践踏土地和农田,很可能《盘中餐》所描述的云南偏远山区农人们从事水稻种植的场景,就成为传统农业文明的“谢幕曲”。协调好粮食生产、土地保护与现代化转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时代摆给我们的难题,也是我们的责任和命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