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核与辐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暑假去看核电站,约吗?
探秘秦山核电
海南核电一期工程建成
红沿河核电站举行应急演习
公众沟通何以畅通? 徐琦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6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沟通何以畅通? 徐琦

 

对于核电发展而言,公众沟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公众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核电项目能否最终落地。近年来,各大核电集团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集中在每年暑期组织声势浩大的公众开放活动,以期逐步让人们放下恐惧,拥抱核电。然而目前这样以科普宣传为主的沟通方式,公众到底能有几分认可,我们不得而知。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反复接受核安全科普知识就能改变反核公众的态度吗?恐怕没那么容易。好的出发点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有时候你苦口婆心地说,人家也许是充耳不闻,更糟的甚至可能令人反感。科普,解决的是“听不懂”的问题,而对于反核人士“不想听”也“不愿懂”的消极态度,科普起到的作用就极为有限了。

作祟的可不仅仅是“邻避情结”。设身处地想想,一边是核电企业反复强调的“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能源”、“核事故发生率极低”,另一边是核电站的种种潜在风险,尤其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对公众的负面影响仍未消失,这种情况必然使公众陷入选择的困境。另外,核电项目能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但这些利益毕竟不能落在每个人头上,公众很难直观感受到好处,却能清楚体会到风险。如此一失衡,公众沟通常常难有成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核电企业正在谋求公众沟通模式的升级。如中广核在核电站当地开展的社会与经济援助计划,跳出了核电企业高高在上进行核电科普的旧思路,通过建立社区发展基金、带动当地就业等具体举措,变枯燥的单向宣传为双向沟通,完成了从“邻避”到“迎臂”( YIMBYS的读音,Yes In My Back Yard的缩写,即“在我的后院”)的过渡。

而中核昌江核电在征地搬迁工作中,为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灵活推出政府建房、群众自行建房、货币补偿3种安置方式,征地补偿标准统一定为每亩年产值的18倍;各类房屋及附属建筑物,按重置价格及折旧进行补偿;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政府、集体、个人按50%、20%、30%的比例分担费用;安置对象的子女上高中的学杂费由政府负担;农村小额贷款、沼气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优先照顾安置对象等。为了帮助农民转产转业,化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昌江县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由就业部门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归根结底,公众为何反对在自家门前建核电站?原因无非在于所感知的利益无法抵消所感知的风险。而单纯宣传有时不仅无益于降低风险感知,还可能进一步放大。很明显,风险和利益的天平在此处失衡了。

上述具体落地的举措,对于提升当地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纳度而言,无疑大有裨益。原因在于,为了击中靶心,原先的思路是通过灌输式的、居高临下的科普途径去除核电的神秘性,为核电“脱敏”。

而现在的逻辑是,核电项目对地方的贡献不仅体现在GDP上,还在于给公众带来的切切实实的社区利益和就业机会。只有理顺这一逻辑,反核公众的关注点才能从健康受损、事故隐忧以及资产贬值在内的外部成本转移到核电站带来的电力资源、就业机会和社区服务等外部收益上来。

在核能公众沟通体系方面,法国被视为全球“最为顺畅和健全的国家之一”。法国提供的经验除了确保核工业决策的透明度、采取相应措施让公众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媒体建立全面的沟通策略之外,通过给当地提供实惠以抵消公众所感知的核电风险,也是削弱反核情绪、增强公众接受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有效的公众沟通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了解核电项目的风险,减少因神秘感而产生的恐惧,而只有在社区内建立核电项目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在核电企业与社会各界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沟通互动关系和更为巩固的战略联盟,有助于充分获得公众理解和认可,继续推动核电发展。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