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地方宣传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发展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6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镇海出新招下大力,“十三五”环保投入将超178亿
以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发展

水清岸绿景美的镇海水环境。
封闭式煤场防风网防止煤尘逸散。
全国环保系统装备一流的镇海区环境监控中心。
 

◆邢飞龙

“每天打扫,这个灰都是一塌糊涂的,桌子上地上抹下来像墨汁一样。”一位家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后大街的居民曾发出这样的牢骚。作为浙江省煤炭中转基地,随着煤炭中转和贸易量的逐年增加,镇海区煤尘的污染也在日益加剧。

镇海区是我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全国“北煤南运”重要中转基地和煤炭交易中心,特殊的产业结构造成了特定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短板”。

而这仅仅是镇海区面临的几道“紧箍咒”之一。当前,镇海区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要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能源需求必然会不断提升,在以煤和石油为主要能源、节能技术进步和清洁能源占比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能耗总量大幅增加给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按静态估算,2012年~2016年镇海区仅允许增加能耗124万吨,但此期间仅区属已落实新上项目的能耗就超过200万吨。不仅如此,从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来看,镇海区是宁波市的好几倍,比浙江省的平均值更高。2011年,宁波市八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中,镇海排名倒数第一。

恶劣的空气、污浊的河水,镇海区居民开始对这座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土地感到了陌生。

工业重镇寻求转型之路

“怎样才能又有钱挣,还又生活舒适?”这个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给了镇海区政府前所未有的动力。

“(得知污染指标后)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镇海这个地方,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化工能源基地,是国家规划要求的,自然它的排放量就非常大。可老百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自然对环境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镇海区委书记薛维海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2012年,镇海区提出了生态环境整治、海洋经济发展、全域城市化、经济转型升级、文化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改善六大战略,并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治区兴区的首要战略和关键之策,制定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暨生态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通过生态环境整治“七大行动”,实施生态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加速推进镇海区生态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

薛维海说,镇海的大气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摸得着,看得见,闻得到。

摸得着,主要是说煤尘。镇海港区是作为浙江省煤炭中转基地而逐渐繁荣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煤炭吞吐量维持在2000万吨上下。煤尘污染十分突出,周围老百姓都不敢开窗户,桌子上一摸,手上就是黑黑的煤尘。

闻得到,是因为镇海区是全国重要的石化能源基地,过去无组织废气排放比较严重,老百姓都能闻得到化工厂排放的各种难闻的气味。

看得见,是指发电厂和化工厂排放的烟气,有些是水蒸气,有些则是实实在在的污染物。这些问题严重困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群众要求治理的呼声很大,这是摆在镇海环保部门面前最大的难题。

面对严重的煤尘污染,镇海区提出通过3年努力使煤尘下降百分之九十,并为此投入1.59亿元开展煤尘整治。先后建成总长6600余米的防风网闭合工程,同步完善喷淋降雾和洗车台等设施建设,煤炭交易市场人工降雾覆盖率达100%。还建立了源头总量控制、现场在线监控、每日动态巡查、志愿者定期督察、恶劣天气停止装卸作业的长效监管方式。通过系统的治理,到2015年末,城区降尘均值为4.21吨/平方公里/月,扣除本底后较2011年煤尘整治前下降89.7%。

事实上,为了整治企业废气排放,镇海区4年中投入了8.4亿元对84家企业开展有组织废气收集治理。截至目前,镇海区新建有机废气治理设施36套,累计削减有机废气3214吨,削减量达18%。实施化工物料封闭运输,建成总长为340公里的全封闭运输管线,年减少化工挥发性有机物排放380吨。积极推广槽罐车密闭装卸系统,完成镇海港区所有161个化学品储罐罐体氮封,全面开展化工废水处理池加盖密闭工作,有机废气削减率达87%。

此外,镇海区还投资10.3亿元,完成了镇海电厂、镇海炼化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的脱硫脱硝工程,每年削减二氧化硫约6000吨,削减氮氧化物约1.9万吨。启动镇海电厂从城区整体搬迁至围垦地块,预计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2000吨、氮氧化物3000吨以上,每发一度电比目前能耗下降约10%。

而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镇海区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对白色烟雾进行治理。“像你看到镇海排的一些白雾,很多都是水蒸气。但是不管它是水蒸气也好,其他也好,温度还是比较高,对地球影响还是有的。”薛维海介绍说。

按照薛维海的说法,镇海区目前已经启动了白色烟雾治理3年行动计划,实现白色烟雾污染发生企业治理全覆盖。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镇海区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也十分严峻。薛维海说,一方面上游下来的水基本上是劣五类,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重化工业基地,废水排放量大,污水成分复杂,水环境历史欠账较多。

“对于镇海的这种污染‘特色’,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进行全系统地治理。”薛维海说。

面对严重局面,镇海区以“五水共治”为契机,推进清洁水体行动,全面推进化工、印染、造纸、电镀、金属拆解、酸洗等十大行业整治,强化污水收集处置能力,加快河道综合整治进度。两年投入43.7亿元,基本消除了黑河、臭河、垃圾河,河道地表水达到Ⅴ类及以上标准的占29.3%,较2011年提高16.3%,地表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氨氮、总磷浓度分别较2011年降低31.1%、33.3%。

转变思路 生产生活都要绿色

作为镇海区的支柱产业,石化产业2011年相关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17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是镇海区生产方式绿色化关键和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走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路径。

“首先四套班子统一思想,就是生态环境。老百姓这么有需求,所以当时我们在党代会上提出,将生态环境作为全区第一大战略来抓。我们不是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实际上是将生态环境,作为第一大战略来抓。”薛维海说。

按照薛维海的思路,镇海区首先对石化行业进行了调整。以“炼油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镇海区重点发展乙烯下游、合成树脂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逐步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链。同时,镇海区石化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名单,获得3亿元循环化改造专项资金,实施22个项目,重点实施“物质流、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循环化改造,推进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区域间大循环,最终形成更高水平的“四链、双环、一优化”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依托着港口的优势,镇海区大力发展临港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比翼齐飞。全力推进物流枢纽港“贸易港”“物流港”“智慧港”建设,完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物流功能区开发建设。提升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功能,发展电子交易平台,规范电子商务运营环境,促进区域期货交割库集聚区加快形成。成功申报全国唯一以液化品为主要经营品种的保税物流中心,2015年线上线下交易额双双突破千亿元。

此外,镇海区还全力打造城市经济新高地,依托镇海新城、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4年引进文化创意项目1200余个,其中500万以上项目占40%以上,合计注册资金超过50亿元,主营收入超35亿元;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洛可可、木马设计、36氪、江通动画、功夫动漫、潘公凯建筑设计工作室等一批国内顶尖文化创意公司落户,为摆脱“资源路径依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重视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航运业等产业,区属GDP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2.3:60.3:37.4调整为2015年的1.7:50.6:47.7,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而对薛维海来说,从上任至今,“给百姓一个安康的生活”是他从未变过的初心。“生态文明是为民的文明,环境质量不好,百姓怎么安康?而经济建设可能还在它之后。这也是省委市委对我们镇海的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改变任何的口号,不提任何的目标,就是将生态环境作为第一大战略,一年抓一年,抓出成效。”薛维海认为,只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才能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才能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镇海区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城市”,到2015年底,整个辖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7.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人。同时,镇海区统筹建设姚江东排镇海段、镇海东排南线等生态河道,形成“水绿相映、绿树成荫”的河岸景观,高标准建成森林景观廊道60公里。并在城区内建设了5个大型城市森林公园,拓宽了5条生态林带,构筑出3个城市呼吸通道,使平原森林总面积达到了4000公顷。

在农村地区,镇海区深入实施美丽森林村庄和美丽庭院创建,加快建设“进村道路景观林、村庄河道生态林、村内公园休闲林、房前屋后果树林、村庄周围环村林、农田路边网格林”六片绿化林,建设“商邦寻根”和“九龙问茶”两条农村休闲精品线,推动村庄绿化向生态型转型、向彩色型提升、向自然型发展。

与市民生活更加息息相关则是那些每天都要打交道的事情。镇海区在招宝山街道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及资源利用试点,已有22个小区7421户居民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在杜夹岙村和朝阳村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利用工作试点,近500户村民开始践行垃圾分类。在全区70个农药、兽药经营点及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分类收集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运行稳定。初步建立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成投用5个再生资源流动收购集聚点,成为市回收体系先进模式及典型。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进市民生活,镇海区在区环保局官方网站、镇海环保官方微博和镇海环保APP上实时发布AQI数据,并在全国率先实行苯乙烯、丙烯腈、苯、甲苯、二甲苯和硫化氢6种主要大气特殊污染因子数据网上实时发布;全程公开建设项目的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每季度一次向公众通报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保主要工作,每月一次开展“网民志愿者跟随环保执法”等公众参与活动,“绿丝带”环保志愿者开展每周2至3次的煤尘整治监督。不定期组织市民参观重点监管企业、重点生态工程,镇海炼化成为中国石化第一个举办“开放日”活动的企业,已累计举办83期,3856人(次)公众代表应邀到企业参观交流。建成全市首个低碳科普馆,常年开展环境监控演示和环境科普教育参观活动,5年累计接待6000余人(次)。建立实时网上舆论响应机制和网络发言人制度,开通了@镇海环保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了镇海环保APP,其中@镇海环保微博在全国环保政务微博中影响力排名中最高达到第二十三位。

用环保保增长 以改革谋发展

对区域经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资源上强调量入为出和高效循环,在环境上强调生态极限之内,在产业上强调共生双赢,其实质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在区域经济尺度上的统一。而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痛苦的蜕变过程。镇海区是否也经过了这样的“阵痛”?

“不要以为整治环境,就一定影响经济指标。不见得!”薛维海在谈到关停企业的时候笑着说,“关闭企业的过程,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发展其他产业。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企业对环保的不断投入,对产品质量也是一种提升。从镇海的实践来看,这就是明摆着的,不但没有影响,还保持了提升。”

据薛维海介绍,镇海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292亿,GDP达663亿,人均GDP高达4.5万美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个亿。“我们这几年的指标基本都达到了8%以上。虽然离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只要能坚持下来,那么我们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薛维海看来,要想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只有将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让“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使生态文明得以畅行,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

有了中心,镇海区各部门全体参与,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从环境污染最严重问题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另外,镇海区还成立了实施环境整治战略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长及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并制订了五年行动计划和三年工作计划,明确每一年的具体工作任务,绘制具体任务完成情况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将每项具体任务落实到专人负责。把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有关单位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领导小组开展定期和专项督察,及时进行通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在环境总量控制方面,镇海区全面开展企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初始排污权分配和排污许可证核发,建立排污权基本账户,按照“以减量定增量”的原则严把项目准入。完成160余家企业A类(排污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实现全区环统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全覆盖。此外,镇海区还实施了有偿排污制度、刷卡排污制度、绩效排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严格把控排污企业,降低污染排放。2013年试点以来,已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3.1亿元,占宁波市征收总金额的71.4%;48个新(改)扩建项目排污权交易金额达7154万元,占全市交易总额的19%。刷卡排污机制已经覆盖全区工业排放量85%以上的100余家企业,有两家电镀企业因新鲜水使用量超出月度指标而被强制限排。

在执法监管方面,镇海区持续开展全区域全时段暗查暗访和地毯式排查整治,着重抓好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线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做到检查“全覆盖”、隐患“零容忍”、监管“严执法”、整改“重实效”。实行“5+2”、“白+黑”的无缝执法常态化,全面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深入开展环境隐患大排查,4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4万余人(次),检查企业1万余家(次),处罚案件524件,罚款2191万元,征收排污费1.6亿元,依据新法移交公安案件13件,两起已入刑,1家企业被实施按日连续计罚。此外,镇海区还建成了国内首个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估系统并投入试运行。

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镇海区在浙江省领先开始探索“第三方”参与环境监管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中介组织等第三方监管力量为企业“初诊”,环保部门“复诊”,隐患治理方式从原来单一的“政府督促、企业整改”,转变为“政府监督管理、中介专业服务、企业整改落实”的闭环运作模式,专业化程度、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

此外,镇海区还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区属产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临港都市产业体系初步显现;到2015年底,镇海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2.36亿元和75.98亿元,占区属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8.9%和51.9%。

“最近以来有一个细节,就是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压力小了。这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最好的体现。”薛维海告诉记者,“这就是方向对了。我们这几年整治环境、网格化管理、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包括创新发展等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方向对了,只要努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经过5年的建设,镇海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资源产出率持续上升,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呈现出明显的脱钩趋势,产业共生和社会循环体系渐趋成熟,临港重化工工业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也呼之欲出。全区GDP从2011年的56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63亿元,走出了一条重化工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新路子,是“两山”理论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成为国内其他类似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借鉴的样板。

“不是我谦虚,比如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包括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这些事情,我觉得永远是在路上,我们还没有走到最终的目标。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还是坚持把生态环境放到第一大战略,把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共享开放都放在这些当中。这些工作永远在路上。”薛维海在采访结束时告诉记者。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