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局长与博士
百年震柳
必须放弃的财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局长与博士

 

◆马卡丹

局长刚从更高的位置上退休,博士则晋升为博导,麾下早培养出10来个博士、硕士。故事要从局长与博士相逢的时候说起,那是2001年,新世纪开端的时候。

博士那时还是博士生,经师兄介绍,从福建师大来到福建长汀县河田这一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地区,写博士论文。人家的论文撰写多是用手,博士的论文却更多用脚。一顶草帽,一个挎包,从早到晚他总是猫在河田山里,在治理与尚未治理的崩岗上、沟谷边,在新植成活的木荷、枫香、胡枝子、百喜草、宽叶雀稗旁研究。这些曾经红壤裸露、如今绿意初现的地带,常常让他沉思、遐想。每每一阵风来,他心头便豁然开朗,灵感往往就在这时随风潜入,通身的每一个细胞,顿时像新生一般地舒爽。

记不得哪一天了,也是一阵风来,他的身旁忽然出现了几个身影。同他一样的面色黑红,那是烈日与风雨的杰作。远看像个烧炭的,近看是搞水保的,为首的汉子正是局长——长汀县水土保持局的头儿。局长平时在县里办公,狂风暴雨来了、酷日大旱来了、重大项目来了,就到这露天的大办公室,多少急迫的问题就此解决。

一屁股坐在红壤上,两人面对面一番长谈。人和人真是讲究缘分,两个人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信任、感动,读出了相见恨晚。一个科研与水保实践结亲的金点子,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有了雏形。

先从博士开始。春夏秋冬,局长的大办公室都向博士敞开。设在河田的县水保站从此常常晃动博士的身影,就连博士的论文也是关于长汀的科研,那可是自己的事啊。

那一年,博士从省城到长汀、到河田,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走了16趟,每一趟他都要住上一些日子,每一趟都是汽车、火车、摩托车连轴转。当时正在修路,走走停停超过10个小时,有一回居然花了17个小时。正午12点多在福州动身,抵达河田已是第二天凌晨5点多,匆匆安顿好,在水保站要上一辆摩托,迎着晨风博士就奔走在水土流失治理山上了。水保站的员工早都习以为常,博士不也就是水保站的编外员工么?

脚踏实地的论文需要大量第一手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毒辣辣的日头下,寒咧咧的北风中,要么是背心草帽,要么是毛裤棉袄,一个点一个点地观测,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采集,一个试管一个试管地化验,所有的繁琐、枯燥、寂寞都在无休无止的重复中打发,所有的精彩才会在锲而不舍的重复中闪现。一个人加上向导和助手远远不够了,博士邀来了他的老师、同学,一个团队与河田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金点子,正式成形。

不久,“长汀县水土保持博士生工作站”正式挂牌。这是长汀水保与科研结亲的第一块牌子,局长与博士亲手揭开了蒙着红绸的牌匾,两个人的眼眶都有些湿润。这是名副其实的双赢,长汀水保实践的新鲜经验,那是博士科研的基石,而博士科研的成果,回过头再应用到长汀水保的实践中。

十几个年头过去了,从博士生到博导,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博士前前后后来到河田120多次。他熟悉河田的山,远远超过了熟悉他的家乡平潭。每一次,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水土流失治理上,都在那些红壤绿草之间。令他深深感动的是,每一次来,局长都要赶到山上,像第一次见面那样,一屁股坐在红壤间,或长谈或短语,思想碰撞,灵感每每不期而至,那或许就是一个课题的生发,一项理念的创新。

“十多年120多次啊,每次他都来山上看望我,好像只有两次,他出差在外。人没来,可电话追着来了。”博士说着,不由有些动情。

而长汀呢?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长汀经验”中,就有科学治理这重要的一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在实践中创新。“反弹琵琶”治理理念、“等高草灌带”治理模式、“小穴播草”治理模式、“草、灌、乔复合型”植被重建模式、“老头松”综合改造模式、生态-经济型崩岗治理模式、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模式……那么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实施,都是长汀人民与科学工作者共同的创造,多年倾注心血的局长与博士团队,在其中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难忘2012年底,在海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只有两个一等奖,其中一个就颁给了长汀。颁奖仪式上,博士与局长捧着这含金量极高的奖杯、证书,心潮激荡。四目相对,还需要说什么吗?多年来合作的艰辛与欢乐,尽在无言中。

局长是我的老乡。那一天,我坐在局长与博士身边,见识了局长与博士的默契。有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局长对我客客气气,对博士倒随便得像多年的老友。一个眼神、一道余光,那种心领神会的感觉,让我不由有些嫉妒:到底谁才是局长的老乡啊?

局长笑了,指指博士:“他可是真正把长汀当成第二故乡啦。”

长汀水保的实践正在延续,局长与博士的故事也在继续。续写的人,还会是我吗?

(作者系《闽西日报》原副总编辑)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