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整治修复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社区要成为环境管理的“加油站”
大熊猫仍处濒危
非道路移动机械需摸清家底
更蔚蓝的海洋要有更严的法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6年9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蔚蓝的海洋要有更严的法治

 

◆张智全

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就《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者破坏海洋生态、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也日益严峻。2011年6月,渤海湾发生漏油事故,超过840平方公里的海域被污染,海洋生态的恢复至今还未完成。渤海湾漏油事故发生后,因为当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肇事的康菲石油公司和中海油仅支付16.83亿元,用于赔偿漏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以及承担保护渤海环境的责任。如此低成本的违法代价,远远不能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实际需要,凸显了法律的短板。

海洋是蓝色的国土,其生态环境较之陆地更为脆弱,一旦被损害,需要付出比陆地生态环境修复更多的成本和代价。将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后的修复纳入法治轨道,以法律的强制力保证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无疑是最优选择。然而,综观以往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制度,明显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制度弊端,尤其是损害赔偿的诉讼主体不明,更是让国家层面的索赔难以开展。法律制度的先天不足,显然无助于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遏制和有效修复。因此,以更严法治护航海洋生态环境,实乃题中之义。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当前,海洋因石油勘探开发而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现。用严密的法治预防和惩治破坏海洋环境生态的行为,势在必行。在海洋生态环境因石油勘探而遭受破坏的现实语境下,国务院法制办发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意义自不待言。

与现行的条例相比,《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勘探开发者的环境保护责任,细化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根据新环保法的有关要求,增加了责令停业、停产整治、按日连续计罚以及主管部门代表国家索赔等处罚措施。这些严密而完善的规定,不但解决了过去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后追责“无法可依”的问题,而且从严处罚的硬性规定,更为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修复划出了严厉问责的红线,其效果值得期待。

《征求意见稿》一旦施行,必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将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触到违法者的痛点,倒逼其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殚精竭虑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将更好地发挥法治的教育引导功能,培育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海洋生态文明新理念,可谓善莫大焉。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律刚牙利齿威慑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只有让法制不断与时俱进,只有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才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如此,海洋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力保护,才能让海洋更加蔚蓝。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