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涛利 通讯员张晨暄乌鲁木齐报道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新疆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会日前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
据悉,这个项目的实施将对尽快形成全产业链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服务体系,培养锻炼盐碱地生态治理科研团队具有积极意义。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等共同合作,聚焦新疆盐碱地治理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水盐平衡调控理论、农田盐分管控、盐碱地资源化利用与微生物修复等多个维度开展联合攻关,并通过集成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在玛纳斯县、阿瓦提县和岳普湖县建立县域规模的盐碱地产业化集成示范区,积极探索企业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参与的良性机制。
今年7月,“新疆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获得批复立项,国家拨经费2200万元。这个项目预期的成果将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得以体现,未来的成果推广应用将提升新疆盐碱地生态治理水平。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项目负责人田长彦介绍,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把盐碱地治理列为科技援疆重点项目,未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建成3个县域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集成示范区,使盐碱危害降到轻度以下,增产20%~30%;形成盐碱地产业,实现产值过亿元;示范区人均增收1000元~1200元,新增1万个农村就业岗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