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解密太空种植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名家名著推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读《像山一样思考》
配图为盖娅学校手工步道工作坊志愿者完成的京郊一段手作步道。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丁宁

美国阿帕拉契山径是纵贯美国东海岸南北山脉的一条步道。一直以来,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民间组织踩着前人的足迹游走步道,而步道又串联起散在各地的风景与故事、自然与人文、过去与未来,成为许多人梦想中的圣地。

徐铭谦,一直梦想去探索这个步道背后的故事。于是,她背上行囊,上路了。而后,原本只是单纯步道之旅,却成了她与自己对话的生命之旅、与路对话的哲学之旅,还载满了笑与泪、汗水与泥巴的中外友情。在旅途中,她开始学会如何像山一样思考,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出版集团新近推出的《像山一样思考》,正是徐铭谦根据这段不同寻常的旅行写就的。此书不同于一般旅游札记,是一本步道旅行之书,也是一部很好读的自然文学作品。

手作步道源于无痕山林的理念。无痕山林是始于美国的户外运动方式,指人在自然中活动时,要关注并保护、维护生态环境,走过不留痕。手作步道指的就是以人力方式运用非动力工具辅助进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对生态环境与历史空间的扰动,以增进步道的永续性。

步道不仅是景观的组织与联系纽带,同时由于其蜿蜒曲折或跌宕起伏带来的景观变化,从而带给游人不同的视觉体验与游憩享受。徒步运动在国外有悠久历史,并拥有广泛的参与群体,其中重要原因是建设了发达的国家步道系统。

美国国会于1968年通过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并开始了国家步道系统建设,号召民众到遍布城乡的小道上去锻炼身体。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规定,创建步道系统的目的是为促进公众保护、使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1993年美国设立了国家步道日,与地球日、国土日等相提并论。美国国家步道分为景观步道、历史步道、休闲步道以及连接步道。

阿帕拉契山径穿越美国南北14个州,全长约3500公里,路途的山峰、河流景色美丽,世界上很多喜欢徒步的人都想去走完全程,那需要6~8个月。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条路全靠各地志愿者义务修建、维护,是地球上由志愿者完成的最伟大的工程。2006年,徐铭谦背起行囊去了阿帕拉契山脉,呆了4个月,成为修路团队中一名外国志愿者。她学习勘测设计、研究手作步道的工法。

《像山一样思考》记述了她赴美国阿帕拉契山径参与修建步道全过程,以及在志愿者团队的生活与思考。在书中徐铭谦不断探讨如何可以不用工程发包的方式、不依靠政府,人们自愿建造出自己梦想中的步道。这部书不是简单记述步道工作假期,而是记叙了在实践梦想的过程中具体的实操,每个行动的背后是无数次、无数人经验的累积,每个体悟都是人生最美好的剎那。

徐铭谦一直以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来到阿帕拉契山径才知道“路是人做出来的”,就地取材、维持天然泥径,柔软不伤膝盖。外观上做过而不留痕迹,这才是美学上的最高境界。她发现每一段步道都有不同的个性,这些个性都是因为所在位置的向阳或背阳、所拥有的树林稀疏、树种树冠的不同、水文流向,以及穿越步道的方式不同所造成。她开始静下心来听步道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到环境与人的关系。

倡导手作步道,徐铭谦是希望让更多人明白,反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只能暂时阻挡一两个个案发生,只有去改变人们的观念,才能从根源上阻止荒谬工程的一再发生。如果人人动手种植作物,或亲手修建山径设施,就会在这一过程中思考,并从结果中看到决定的好坏,最终渐渐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

她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同意,步道是人与自然连接的途径。直观来说,人们透过行走步道亲近大自然,但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与自然是二元分立的。

自然作为人们偶尔逃离生活寻求短暂疗愈之处,长久以来人们对自然的隔阂,导致人对象征原始的荒野感到恐惧,同时又想征服,因而当人们进入自然,也把在城市生活的安全、便利、效率带入自然,导致水泥花岗岩、扶手栏杆木栈道等破坏了自然的自身平衡,恐惧使人采取更多人造物以控制或排除自然。因而,人们越想要从自然里得到疗愈,也将同时目睹或加速自然的消失。

徐铭谦认为,手作步道的确能有效地把人与自然重新链接以来,人们有机会透过参与维护天然无铺面的步道,感受到与自然双向深度理解和互动,相信自己有能力疗愈或保护受伤害的土地,从而改变自己的恐惧,也改变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关系。

俗话说,修路架桥,行善积德。可是常常有“行善”的愿望,却达不到“善”的结果。在一些名山大川,除了硬质路面,还大兴土木,这究竟是行善还是祸患?是方便了生活还是为未来挖下陷阱?

中国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如果为追求舒适做了很多设施,反而把人隔绝在自然之外。自然万物每样都有自己的秩序和功用,人类要去顺应而不是去介入或干扰。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