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
艺海拾贝
与一块地相遇
承继传统文化的火种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

 

◆唐骋华

欧亚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板块,大却不意味着道路贯通。翻开地图,欧洲平原和东亚之间横亘着崇山、高原、荒漠和戈壁,以至于互相隔绝。在交通工具简陋、通信手段稀缺的古代,一个人如果从中国长安出发前往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仅仅翻越帕米尔高原就得饱经磨难。加上随时出没的盗匪可能夺人性命,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这段旅程,毫不夸张。

即便如此,这条危机四伏的长途却总是驼铃阵阵、人流不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旅行者,化作白骨,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警示路标。

究竟是哪些人,甘愿冒死亡风险,沟通欧亚大陆两端呢?我们不妨以美国学者斯图亚特·戈登的《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为范围,做个样本统计。在这本21万字的著作中,戈登讲述了8位旅行者的故事,其身份可归为3类:信徒、使臣和商人。他们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主体人群。

为什么偏偏是这3类人?在我看来,一切皆源自他们背后的驱动力:宗教信仰、权力意志和商业利润。正是这3种驱动力,将一代代信徒、使臣和商人推上陆路和海路,连绵不绝地进行着跨地域、跨文化交流。

这3类人的驱动力各自不同。对信徒而言,传播宗教理念无疑是最强烈的动机,个人安危算不得什么。这方面的代表,如玄奘法师。玄奘不顾唐初禁令,偷渡出关,穿越“八百里流沙”时断水断粮5天4夜,几乎丧命。没有求取真经的坚定意志,是不可能做出这一壮举的。

促使使臣们跋山涉水的,则是权力。所谓“凿通西域”,实为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副产品,而使臣张骞为此舍命异域十多年。可见帝王的意志多么强劲。

《极简亚洲千年史》还单辟一章介绍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和时长都首屈一指,更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财力的体现。

商业的力量同样巨大。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何况几倍、几十倍?丝绸之路上运载的多为丝绸、瓷器、珠宝、香料等奢侈品,从出产地运到销售地,价格翻几番。巨大的诱惑让人们趋之若鹜。

12世纪的亚伯拉罕·本·易尤做的就是香料生意。他的商船满载黑胡椒、肉豆蔻,经地中海和红海,横渡阿拉伯海,抵达印度西南部港口门格洛尔。以此为中转站,香料贸易传遍东南亚和东亚。作为中间商的易尤因此致富。

千百年间,信徒、使臣和商人各怀目的,辗转迁徙于丝绸之路上。这并不是说这3类人各行其是。功利地看,他们至少是互相需要的。

信徒需要君王和商人作赞助人,供养日常生活,支持传法活动;商人需要权力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以保障财产,也需要宗教以安放灵魂;君王则利用宗教为统治背书,笑纳商人的税收和进贡丰盈府库。

以玄奘为例,经历生死考验后,他来到信奉佛教的高昌国。高昌国王鞠文泰款待了他,并备好金银、马匹、随从等。此后玄奘一路上受到各地统治者的热情奉养,顺利抵达印度。若缺少世俗权力的护送,他能否成功,是要打个问号的。而且,玄奘动身前佛教就已在中亚扎根了,这当然是统治者力推的结果。

宗教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贸易。由于信徒对宗教用品的渴求,使其成为重要货品,自有商人千里迢迢贩运。而沿途的寺院,为商人提供了补给点。商人呢,则是寺院的主要赞助人——旅途凶险,他们需要神灵护佑。15世纪~17世纪,亚洲迎来伊斯兰教第二波扩张,商人就充当了重要角色。

商人也需要统治者。陆路上劫匪横行、海路上海盗出没,死难者不计其数。只有强大的政权才能重铸社会秩序,维护商道安全。罗马帝国强盛时,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区政治稳定、贸易畅通。待罗马陷入内忧外患,贸易立刻受挫。

在《极简亚洲千年史》所叙述的历史时段(618~1521年)里,这种情况屡屡重演。唐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莫卧儿帝国……每一次大国兴衰,都会深刻影响丝绸之路的政治格局和经贸生态。长安、巴格达、撒马尔罕衰落了,没关系,北京、苏门答腊、马六甲将接班成为新的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

如此看来,宗教、权力和商业从来都难分难解。它们共同推动了亚洲与欧洲持续千年的交流,并形塑了各地区的社会形态。同时,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朋友圈”逐渐形成,动物、植物和人造物在圈子里流转交换,共同演绎着一段段奇妙的旅程。

稻米原产于中国,后来稻米种子及种植技术传入东南亚,成为当地主食,如今“泰国香米”享誉世界。旅行者还将稻米带到北亚草原,在那里,它被尊奉为高级食材。永乐13年,郑和使团从东非运回麒麟(即长颈鹿),中国人开始培育长颈鹿。同时期的东南亚,中国铁锅和泰国鱼酱是获利最丰厚的商品。巴格达花砖、哈里发国银币、中国陶瓷与丝绸、大马士革刀的廉价复制品,更是遍布欧亚非,为普通人享用。戈登还注意到,亚洲君主普遍使用遮阳伞、拂尘、鼓、号角作为权力象征物,也都喜欢赐给臣子华服。

显然,这个“朋友圈”越来越庞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纳。但,没有任何一种国际结构是恒定的,变化总是潜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在丝绸之路不断绵亘的多年时间里,那些旅行者们促进了文化交融,让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