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守护沉睡波涛下的历史密码
加强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国民礼仪传承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重视深度阅读和传统文化
让群众“点菜”才能赢得点赞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沉睡波涛下的历史密码

 

什么是水下文化遗产?

水下文化遗产是指至少100年来,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比如遗址、建筑、房屋、工艺品和人的遗骸,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船只、飞行器、其他运输工具或上述三类的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物品,及其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

文化热点

■对话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

■采访人:本报记者陈妍凌

建成覆盖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网络

水下考古通过实证材料,会修正以往对历史的认知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我国的水下考古?

姜波: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端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东南亚地区发现了多艘水下沉船,船上有大量中国文物。这些文物被大量盗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发展水下考古。

海洋物探技术在水下考古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针对海洋、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水下遗产。水下考古获取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大大突破常人的想像。瑞典曾对一艘沉船进行水下考古,一次性出水文物茶叶68万镑、完整瓷器23万件。可以说,一艘沉船,就是一所博物馆。

记者:我国近年来的水下文化遗产考古,有哪些新的发现?

姜波:水下考古通过实证材料,会修正一些以往的认知。比如,致远舰的发现,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们对甲午海战的认知。

过去有人认为,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摆出雁形阵应对日本的一字阵,是因为清军贪生怕死。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看法并不成立,双方阵型和武器装备有关。日本装备的速射炮都在船舷的一侧,所以用一字阵,以船侧面向敌人,集中火力。而清军舰杀伤力最强的是舰首和舰尾的主炮。所以丁汝昌采用了舰首向敌,随着旗舰以雁形排开的布局。

再比如对“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和研究。以往我们对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状况了解并不多。但是“南海一号”让我们发现,南宋时期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除了瓷器作为消费品出口外,铁器也占有重要地位,“南海一号”中约有60吨铁器。可见,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生产规模远远超过今人的想像。

水下文化遗产盗捞现象近年有所遏制

记者:沿海地区水下文物盗掘、倒卖等不法行为较多。请问,我国水下文物盗掘现状如何?

姜波:我国水下文化盗掘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渔民作业时打捞出水下文物,非法据为己有;二是打捞公司专门从事水下废铁打捞和销售,有时它们会打捞到沉船,非法占有;三是专门的文物盗掘分子,针对水下文物开展盗掘。

记者:水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所有国家都应负起保护责任。目前,盗掘势头是否得到有效遏制?

姜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我国水下文物盗掘现象严重,尤其在福建、广东和西沙海域。但近几年,我们加大了打击力度,盗掘势头有所遏制。有两个很典型的打击盗掘案例。一个是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张献忠江口沉银”案,涉案金额3亿元,追回文物千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00件,国家一级文物8件,目前已有七十人被判刑。二是福建漳州地区文物执法部门多年来和边防部门合作破获了一系列文物盗掘案件。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宣传,也要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建立长效机制,遏制盗掘行为。

建立保护机制应立足本国实际,吸纳世界经验

记者:国际层面如何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姜波:200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下称《公约》)正式生效。《公约》规定,水下沉船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考古和发掘,不能进行商业打捞。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水下文化遗产大国已经加入了公约。美国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虽然没有加入,但非政府组织已经广泛参与国际公约组织的相关活动。

记者: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单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请问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特点?

姜波:一是设立了国家级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除了中国、法国、韩国和泰国,大多数国家没有这类专门机构。

二是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平台,实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现了“全国一盘棋”,执行力很强。我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网络。总部设在北京,海南、青岛、福州、宁波、武汉等地设有水下考古基地,在广东阳江还设立了水下考古培训基地。

三是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推进,沿海各省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这项事业近些年发展很快,中国可谓后发先至。

记者:能否介绍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体系?

姜波:《公约》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有4个原则,即原址保护、公众参与、青少年教育和国际合作。

我国实行文物保护分级管理制度。文物保护单位分为3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也在按照这3个级别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

由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专业考古人才储备不足

记者:现阶段制约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

姜波:一般来说,制约一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是人才、技术装备和经费。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经费较为充足,技术装备也很先进,问题主要在于工作任务繁重,而人才相对不足。

国家文物局已经举办过7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获得资质的大约有120余人,能够常年在一线开展工作的大约60人左右。但是,中国是水下文化遗产大国,而保护工作起步晚,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所以,相对于目前要开展的工作,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海域面积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内水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区域。目前,我们正在对重点水域开展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同时,我们正在建设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预计将花费5年时间,对重点海域、重点遗址的数据进行整理。此外,为了尽可能降低海洋工程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影响,目前正在酝酿配合海洋工程开展水下考古的工作机制。

记者:如何对我国水下考古人才进行培养?

姜波:目前,专业的水下考古人员稀缺,现有人员几乎都同时撑着2个~3个项目的开展。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我们正从现有的考古队员中选拔培养,训练他们的潜水和水下作业技能,把考古和潜水结合起来。具体包括潜水技能培训、水下考古实习和进阶培训3个阶段,使队员掌握水下摄影、测绘等多种能力。

国际上,聘请水下考古志愿者开展水下考古是通行做法。但是他们有一系列完善的保险保障和管理机制。我国在这方面还不成熟。

所以,我们水下考古作业时,一般会聘请潜水台班,承担水下考古过程中的工程化事务,比如抽泥。而具体的文物处理,则需要水下考古人员来操作。

记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未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姜波:我们将会秉持“沿海为主、兼顾内水和远海”的原则,并有计划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水下考古国际合作。

专家建议

水下陆上结合 连贯历史线条

记录人类文明、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陆地,也深藏于水下或海底。但由于目前存在探查难、打捞难、投入大,保护难、产业化难、回报小等问题,有人质疑,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后期经济回报不成正比。

不过,致公党福州市委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组成员杨宏云认为,看待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要打开思路。

■开发意义

承载海洋文化软实力

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就需要有海洋文化软实力支撑。”杨宏云说,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公众对海洋发展的自豪感和重视度,另一方面,水下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历史见证,尤其是一些沉没的商船,有助于辅证先人对有关岛屿的命名事实。

“我们要从历史中找寻当下事物的线索。”杨宏云说,海下文化遗产足以说明,中国原本就是海洋大国,海上贸易活动频繁。同时,一些沉没商船上的文物史料也显示,“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友好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之路。”

■开发思路

水陆结合,让历史一脉相承

加强水下文化遗产开发,应从何处着眼?

杨宏云认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不能只讲水下文物。“海里的文物只是历史的一个小片段,要把水下和陆上结合起来,让历史线条连贯。”比如,一艘商船出发前的陆上准备是什么样的。

福建省泉州市的九日山上,有一处非常珍贵的历史古迹——祈风石刻群,记录了宋元时期商船出发前的祈福过程。当时,泉州海上交通发达,连接东南亚,每天有大量船只进出港口。为保平安,商船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会登上九日山祈风,并刻石留记。与之类似,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也在江苏南京、福建长乐等东南沿海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足迹和文化印记。

把水下文化遗产的开发、展示和陆上文化遗迹相结合,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那么,公众的欣赏体验就不仅停留在看山、看海的观赏层面,而走向对中华文化的探寻。

相关链接

我国重大水下文

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海I号”沉船

“南海I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船。1987年,它在广东省阳江海域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载有文物数万件。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2007年,“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出水。目前,依托“南海I号”建成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向游客开放。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中,被誉为水下碑林,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梁上汇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种书体留下的3万余字题刻,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白鹤梁题刻永沉江底。为了让后人能观赏这一文物,国家投入资金建设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它位于水下40米处,相当于在原址上修建了一个保护壳体,游客可漫步水下环形走廊进行参观。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