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相融相生 结伴而行
触摸前人的悲欢
吹苹果却吹出了“扁”果和丝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如何取舍?
相融相生 结伴而行

 

编者按

遗产保护如何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作为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脉底蕴的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14.2平方公里的古城里,生活着二三十万人,不能大规模搬迁,又要过现代化生活,城市建设也不能全部封存,拒绝一草一木的动用。矛盾该如何化解?在近30多年的古城保护与实践中,苏州古城遗产保护的得与失紧扣“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这个主题,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教训。

讲述人:尹占群 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

记录人:本报记者王琳琳

老城区旧式马桶该保留吗?

2010年,苏州市政府部门曾开展入户调查,发现老城区的百姓家中还有23568个马桶。这些马桶是以前落后时期使用的,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苏州准备启动“改厕工程”,花3年的时间消灭马桶。

但是,有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古城保护不仅要保护城市的格局以及丰富多彩的物质遗产,还要保护无形的东西,比如原有的生活方式。马桶就是原来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能全丢掉,应该要部分保留。

然而,这种观点老百姓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跟现代城市生活不相适应,跟文明城市的创建、建设,跟全民建成小康社会也不相融,因为旧式马桶每天都需要专门倾倒和冲洗,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最后,为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厕工程还是上马了。但是马桶的争论引起了政府管理者与学者的思考,那就是该如何对待、理解、把握历史文化名城?在我看来,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市,是人生活的地方,它承载着城市所有的功能和需求,要现代生活,也要发展。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遗产需要爱护、敬畏和保护,因此有很多的限制。

如何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老百姓的基本权利结合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相融相生、结伴而行,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

现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不珍惜、不敬畏,拆的太多,伤害的太多;还有一种是什么都不能动,都是遗产,不管价值大小都要保留下来。但是,如果保护影响到了民生,影响到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护还有力量吗?

放大到苏州古城的保护,整体来看还不错,以游客的角度看很有味道,但是苏州人不肯住在里面,都跑到新区住,把老城留给外来的民工住。苏州古城现在被戏称为“穷、老、外”的天堂,就是穷人、老人和外地人。

如果一个城市不宜居,它是没有活力、没有前途的,保护也是不成功的。在我看来,遗产保护应结合5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部门,包括文物部门、城市规划部门;二是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这两个力量在遗产保护方面是主要力量,但单单靠这两个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公众的力量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力量。

在“改厕工程”中,使用旧式马桶的古城居民是利益相关人。如果他们对遗产保护不理解、不支持,那我们的保护就很难达到效果。遗产保护应该兼顾民生,将多方面力量结合,让遗产的价值展示在社会面前,让利益相关人能感受到遗产是有价值的,激发其内在的保护愿望,这样的保护才能走得远,而不是形式。

现代建筑要与古建筑群做邻居?

21世纪初,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博物馆,这是苏州市的重点项目之一。然而,博物馆建设,从选址到建设都处在公众密切的关注与讨论之中。其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有人担心,新建博物馆能不能与苏州古城风貌相协调,特别是在毗邻拙政园和忠王府的区域内,到底会做成什么样的东西?

担纲新馆设计的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考虑到苏州是历史文化古城,博物馆建设一定要包含苏州传统的元素,与苏州整体的风貌相协调,同时也一定要是个现代建筑,体现当代建设设计的风采。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上要求“不高不大不突出”,形态、色彩要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庭院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园林相似的地方,但又不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新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贝老大量使用玻璃,采用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再比如,假山怎么堆?贝聿铭认为,传统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后人是无法超越的。因此,他没有用太湖石,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泰山的石头,在北国山水画意的启发下,以和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为假山进行堆摆。堆摆方式也不一样,古人上下堆,他前后左右堆。古人的假山是一幅山水画,贝老设计的假山也是一幅山水画,只不过这个假山既传统又现代,既古朴又时尚。

苏州的古城是春秋的,但是现在的格局是宋代的,留下来的建筑是明清的,生活的人是现代的。新建建筑能否与古代建筑做邻居?现在,苏州做得比较多的是所谓的新苏式建筑,就是模仿明清建筑的建筑风格,如粉墙黛瓦,当然这跟传统风貌是协调的。但是,这是不是我们唯一的方式?贝老设计的博物馆给了启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设计建筑。所谓的协调,不一定非得是照搬原样,也可以创新。关键比例要恰当,风格要传承,有时候,反差也是一种协调。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建筑。现代人做现代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是需要设计的,也是很难的。但是贝老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让后来人有了可资参考的范本和经验。

吴大澂故居能不能开饭店?

在苏州凤凰街和沈衙弄交会处,有一座坐西朝东、古色古香的建筑,三开间高轩大屋,正中悬挂着“明楼”的匾额。南面并列着还有4间平屋,也都悬挂着“明楼”的匾额,它就是晚清著名金石学家、湖南巡抚吴大澂的故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故居当时的业主提出想开饭店。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很多反对意见。一是说不能开饭店,因为《文物法》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其用途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倡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等,其他用途则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二是说开饭店可能使用明火,对古建筑安全造成隐患。

相当多的人包括审批部门,并不同意吴大澂故居业主开饭店。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可以开饭店。苏州市文物部门对此做了调研、研究、讨论,最后同意了。因为在考察中发现,吴大澂故居如果改作博物馆没有条件,没有东西,没有内容,原本就是个民居,开辟旅游场所也不合适。

像这样的遗产,修好了总是要让其用才有价值。本来,开饭店最大的担心是明火的使用隐患,政府部门就建议其厨房另建,并且要符合消防验收的要求。此外,文物部门还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展示原有建筑的文化内涵。业主接受了这些意见,饭店开得非常成功,已经开了20年。这个例子也成为了经常被讲述的经典案例,因为涉及到文物建筑到底应该怎么使用的问题。

在苏州,关于古建筑的管理,大家形成了共识,就是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提倡以公益性质加以利用。但是,如果不具备条件,也不能荒废着,什么都不做。我们定下了3个方面的限制,一是不能伤害文物本体,二是不能有安全隐患,三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示建筑遗产的价值。在这3个原则的指导下,苏州列入保护序列的遗产,有开饭店的,有做民宿的,也有做酒吧的,当然也有做博物馆、民俗馆的,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效果都很好。

VR技术引入文化遗产旅游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林文棋

我国的历史遗产丰富多样,有名城、名镇、名村等类型。如何使它们回到人们的生活,是各界人士一直思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多样化的历史文化内容,使游客获得更强烈的互动感、参与感以及拥有差异化的体验。

遗产大多是历史或文化场所,要营造时空穿越的感觉,VR新技术可以成为一个纽带。VR技术历经数字化管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决策和虚拟现实交互等几个发展阶段,现在形成了几个非常关键的技术,帮助人们达到以上目标。一是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沉浸感的体验;二是AR增强现实,提供互动;三是全息投影,可以实现在家中就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带回到人们的生活。而这又需要物联网传感设备、数字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可互动的内容制作等先进技术。

目前,这些技术可以开发出游戏、影视、模拟训练,教育等视觉类或触觉类等不同类型的互动方式,精确还原遗产的原真性;不受遗产周围的空间限制,大规模服务受众群体;交互性强,保护遗产本体不受伤害;实现技术与文化的结合。

类似的产品已经出现,但还不够成熟,应加强交互性,进行丰富的历史场景再现,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挖掘,进而带动城市和历史街区的差异化旅游。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