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相融相生 结伴而行
触摸前人的悲欢
吹苹果却吹出了“扁”果和丝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触摸前人的悲欢

 

◆曲一

若干年前,我还没有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一天一位亲戚来我家,给我们带来一只卤兔子。卤兔浑身都是芝麻,香味扑鼻,吃起来外酥里脆,入口即化。之后,这味道我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遇见了似曾相识的味道,我才知道原来那种兔子的制作技艺是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后,有一次,与朋友聊起非遗,出租车司机搭话问,这个城市有非遗吗?我立即肯定地回复了他,还列举了一种非遗食品。司机笑着问,那个也是非遗?我说,是啊,就食品本身来说不是非遗,但它的制作技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竭力宣传非遗,但由于种种原因,宣传推广只限于政府层面,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什么是非遗?哪些是非遗?怎样保护非遗?… …这些知识不能只有非遗保护工作者掌握,还应向公众和社会进行普及。

非遗的传播忌走两个极端,一是沦为纯商业行为,以兜售非遗手工艺品或非遗演出门票等为目的;二是过度打悲情牌,对非遗传承现状一味卖惨。真正的非遗传播,应注重对非遗项目的内涵挖掘,比如项目的传承历史,项目在昔日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生过的相关历史故事。传播就是要让今人在非遗项目中,触摸到一段有温度、可感知、能共鸣的前人悲欢。

当然,非遗不只是怀旧载体,更是根植于公众生活的元素;传承和保护的宗旨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多年前,各项非遗技艺的诞生、发展,源于公众的喜爱和需求。如今,要传承、想被接纳,更要寻找到与当下公众生活新的契合点。

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华阴老腔为例,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唱腔长期处于濒危状态。然而,2016年,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在央视春晚演唱了《华阴老腔一声喊》,城市摇滚和黄土地老腔的激情碰撞,让年轻观众直呼“嗨到屏幕炸裂”。从此,华阴老腔被更多人熟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第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可见,法律也在倡导公众参与非遗保护。

当下,非遗保护常常依靠政府,但从深层次和长期看,笔者认为,主要要靠公众和社会。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和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在公众对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和保护上。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万不要让未来无非遗可保护,那将是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悲哀。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