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唯有真性情 方能归初心
竹乐,“奏”是这么环保
重剑无锋,大巧若拙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唯有真性情 方能归初心
《了不起的匠人》背后的故事
▲图为修谱师在码放字块。
 

变。一开始,片名定为《守艺人》,守护的守,希望表达“用就是最好的守”的观点。后来,想叫《民艺复兴》,也不是很满意,还想改叫《匠人之神》,仍然感觉不对。

“神化一个人是不对的。”李武望说。在第一季中,李武望和他的团队拍了卡朵家族百年唐卡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旦增平措,也拍了99岁高龄上海滩最后一位旗袍大师褚宏生。“我们其实想告诉大家,片中拍摄的人,一点都不比其他人条件好,也不比其他人聪明和机会多。唯一不同的是,他用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在做一件事。”李武望说。片名最终定为《了不起的匠人》。

李武望还希望,看完片子后,观众可以知道,匠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艺获得特别理想的生活状态。

“时长短,看起来没有负担”、“画面美,每一帧截出来都可以当屏保”,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了不起的匠人》像是一个个小而精致的艺术品,一下子抓住了“吃瓜群众们”的心,大有每集都看不够之感。

沉淀快时代的慢视频

节目备受欢迎,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贴合当下年轻人口味的创作理念,以及为之而进行的节目创新。

身为《了不起的匠人》的出品人、总导演,李武望身上有两个显著的身份:一是曾在电视娱乐领军团队——湖南卫视工作十多年,执导的微纪录片《味·道》,被称为“最唯美的饮食节目”;二是1984年出生的年轻80后创业者,2015年,他辞职创立“知了!青年”公司,转战互联网内容生产与运营,致力于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做沉淀快时代的“慢视频”。

“要让观众乐意花时间重复观看,并从中获取价值。”这是李武望思考BBC的纪录片为什么可以一做就做几十季的答案,就是要做生成式有内容沉淀的视频,并以此为切口,通过多渠道运营产品。

建立一套工业化的流程成为必须,这是李武望保证节目好看的手段,他要保证自己在拿到原材料的时候能做出一盘好菜。

实际上,《了不起的匠人》也成功做到了。从表面上看,《匠人》每一集都是15分钟。细细琢磨,则会发现,它有非常规整的格式,节目开头是林志玲的分享部分,主体一定是匠人的故事和制作某样器物的工艺,最后则是固定单元“匠心语录”。编剧的台本里面,也会备有解说词、同期声,还会有镜头说明,这都是根据实际拍摄的素材,按照逻辑推理的故事线来组织的。后期的同事,完全可以根据台本来做剪辑。

为此,一定要短。“如果按传统媒体来做,节目时长一定要到40分钟,只有这个时长才可以卡节目带。这就意味着,我要加强、加大信息量,同时还要有一些深度的内容,才能充实这40分钟。这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信息量太大了。我希望,单纯一点,就告诉观众手工艺是怎么完成的,个人魅力是怎样在手工艺中呈现的。”李武望说。

同时,还要美,要把人一下子吸引过来。第二季执行总导演周晓萌告诉记者,拍摄工艺时,他们要把从0到1的每一个步骤都拍到,有一些还要来好几遍,一定要抓到特写、大景、瞬间,相当于用广告式的拍摄手法去拍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

此外,不断寻找可以碰撞出火花的撞击点,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了不起的匠人》来说,林志玲的加入则让这部片子有了成为“爆款”的可能。

“真的很感谢林志玲能够加盟我们这个节目。”李武望说。《了不起的匠人》是他辞职创业后运行的第一个项目,他并没有名气,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砸”一位明星加盟。当节目组联系到林志玲时,没想到她会对这个节目这么感兴趣,二话不说,几乎免费加盟了。

“涵哥(汪涵)一度也答应了主持几期。但惯常的纪录片,都是男士在配音。在涵哥和匠人之间,我没有看到那种撞击感。而在林志玲身上,这种撞击感我看到了。”李武望说。

匠心极致

第一季拍摄过后,网上好评如潮,但也有很多人诟病人物选择参差不齐,认为有的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有的则是打了一个匠人的名号。进入第二季,李武望和他的团队从容了很多,所拍摄的匠人中,老人多了一些,还推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登场了,东方美”。

为了找到契合“东方美”的匠人和器物,李武望的团队几乎都被动员起来了,他们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杂志、专题、顾问等各种方式在全亚洲范围内广泛撒网。

最初的入选库中,有上百号匠人。筛选会开了一轮又一轮。每一轮都要去掉近一半的人。就这样,一轮过后,上百号人选变成了几十人,又一轮过后,几十人变成了三四十人。然后,这三四十人会接受制作团队的电话调研,最终确定20人左右接受实地调研。

“首先,匠人的工艺必须是好的,形象必须是OK的。然后,我们会在总体上做一个排布,民族、地区、年龄、性别、手艺的种类等等,不会做两个类似的题材。同时,要切合我们第二季的主题,必须是有东方质感的器物,如漆器、徽墨等,才会进入到选题视野,钟表、西装就不会。”周晓萌说,“如果我们确定了拍哪个人,我们就一定要拍到他。”

汉服大师钟毅就是这样被“死磕”下来的。在接受《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拍摄之前,这位汉服圈内鼎鼎有名的“明华堂堂主”,从来没有在媒体上曝光过。作为垂直小众的汉服圈,圈内关于汉服的讨论多元而激烈,钟毅害怕被节目组夸大成“第一人”之类的人物。

“我可以讲汉服的知识,但是你们能不能不要拍我的脸?或者我找一个人来演我可不可以?”面对钟毅的极力婉拒,周晓萌哭笑不得。

电话打了一通又一通,劝说了一遍又一遍。为了打消钟毅的顾虑,2016年春节前,周晓萌带着包括编剧、导演、统筹在内的整个摄制组,专门去了一趟广州,跟钟毅聊天,参观工厂。

“我知道,钟毅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汉服成为中国人的正装。如果是这样,传播就是有必要的。见面之后,通过接触,他相信我们会以一种客观真实的态度来传达汉服之美。最终,他答应了。”周晓萌说。

拍过了这么多匠人,周晓萌对匠人也有了自己的体会,“真正的匠人都是对得住自己的良知的。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良知支配的,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花哨,就是良知。”

在林志玲眼里,她把这个在一起合作的年轻团队也比作匠人,是节目20个匠人之外的“第21个匠人”,因为正是有了他们对节目的死磕到底,才展示出了令人骄傲的东方艺术和东方美。

方寸之内,斤斤计较,是为匠。

◆本报记者王琳琳

2016年,一部安静内敛的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火爆了整个夏天。借着倡导“工匠精神”的东风,再加上流量保证“综艺女神”林志玲首次跨界担纲“分享人”,这部号称亚洲首部治愈系微纪录片甫一出世,便得到了网友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追捧。第一季第一集《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上线两天,网络播放量便突破两百万大关,整季播放量达7000万,位列当年视频网站自制类纪录片的前列。

2017年夏天,关于第一季的讨论还未散去,以“登场了,东方美”为主题的第二季便携着热度滚滚而来,无论是开播时的主题——黎陶、蜀锦、香炉,还是最近播出的主题——腾纸、榫卯、漆器,无一不引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匠人和手工艺的关注。

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是它,可以吸引林志玲二度加入?可以吸引鲜少露面的台湾民谣教父胡德夫为其倾情献唱主题曲《无涯》?

“天时,地利,人和,”出品人、总导演李武望总结原因时分析说,“关键是‘相信’的力量。相信干的事情是有价值的,相信做的东西是有市场的,相信播出后是有人看的。把这些想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All IN’了,全力以赴去干,不论结果如何。”

“做不一样的”

和很多纪录片不同的是,《了不起的匠人》有个显著的特征:有冠名商。这对题材大多曲高和寡、市场与受众都很小众的纪录片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李武望说,他仅仅跟冠名商口头描述了一下自己想拍什么内容,对方就同意了。“我告诉他们,我会怎么拍,不会怎么拍。我不会把这些手艺人拍的特别苦,没有生命力,而要用媒体的手段把手艺人的魅力放大,让更多人爱上手工艺,认可一生做好一门手艺是对的。”李武望说。

就是这点“不一样”,打动了冠名商,也成就了《了不起的匠人》。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关于匠人、关于手艺人的纪录片,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媒体,都曾拍摄过不少匠人题材的纪录片。只不过,在李武望看来,这些以往的拍摄,将匠人的生存状态都描述得“苦哈哈的”。时间长了,人们对纪录片、手艺人形成了“刻板印象”,比如老旧、缺少生命力。对于这类的纪录片,人们也大多认为“不赚钱、不好看、节奏慢”。“以往的拍摄方式、表达方式都十分陈旧,大抵就是一个编导带着1~2个摄像,匠人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最多加一点采访。”

《了不起的匠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李武望希望,颠覆人们对匠人的感知,颠覆对手艺类纪录片的感知。为此,《了不起的匠人》片名也经过了几番改

下图从左至右分别为:京城斫琴师梵戈、木上生花潮州郎卢进文、景德镇瓷器师董全斌。

相关推荐

■《讲究》

讲究的匠人不将就。这是一档新近开播的纪录片,定位于“新旧手艺、匠心情怀”,呈现榫卯、针刻、苗绣等传统技艺的精湛工艺,揭示他们背后的细微故事,传递匠人们对待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

■《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已播出4季。从大勇不惧、大巧破难、大道无疆、大任担当等层面,讲述来自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的人生故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传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