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绿色城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城镇亮起来
上海将绿意引入钢筋混凝土
商洛提升生态园林城市形象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物上开展垂直绿化
上海将绿意引入钢筋混凝土

正在施工中的天安阳光广场项目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蔡新华 实习记者 陆彧童

“如果能有一片森林就好了。”这应该是很多都市人的梦想,尤其是在炎炎夏日。如今,这在上海已不是梦想,不少城区中出现了长在房子上的“垂直森林”。

“垂直绿化”裹住宅,降温又节电

利用攀援植物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成趋势

今年,上海不少老旧建筑和居民住宅上种起了攀缘植物,远远望去建筑被一片“绿意”包裹,显得生机勃勃。

上海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绿化用地往往存在矛盾,垂直绿化以其占地小、绿量大、见效快、易管理的特点,受到设计师青睐。利用攀缘植物垂直绿化来增加城市绿化的面积,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据悉,上海年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这使得攀缘植物几乎不用管理就可生长。

张女士所居住的碧桂园小区就是一个栽植攀援植物的垂直绿化小区。“这些立体绿化不仅增添了绿色,还有助于降温防晒,让人身心舒畅。”

根据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相关人员的实验结论,植物有蒸腾效应,水分从活的植物表面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大气中可以带走大量热量,使周边温度维持在植物“体温”状态。如果一幢建筑被植物完全包裹住,室内温度将降低5℃~10℃;如果城市70%的建筑都种植攀缘植物,至少可为整座城市节电2.5%。

露台种上千棵树打造网红建筑

设计综合考虑气候、景观、植被等要素

虽然还未建成,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天安阳光广场已经成为了建筑界的网红。1000棵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400个相互交错的露台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在城市间延绵的山林,被不少网友称为“苏州河畔的古巴比伦花园”。

专家透露,要设计这样一个建筑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建筑师和设计师还要对当地的气候、景观、植被、现场条件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为了解决高空种植中抗风、抗旱的问题,天安阳光广场项目的园林设计师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对土球和树干采用钢丝绳固定,通过吊车牵引,将一株株树木种到建筑上搭建好的柱子里。其次,每个柱内用20厘米厚的鹅卵石作为蓄水层,以预防夏季高温时段土壤水分蒸发,及时给树木补水,确保树木能在狭小的水泥空间内良好生长。在施工时还要专门调配介质土追加营养,以提高苗木存活率。

在景观配置方面,设计师选用了本地常见的桂花、青枫、红枫、紫荆等20多种常绿、色叶的树种。

据上海建工一建集团项目经理张文军介绍,在今年5月底移植到现场之前,这些植物已经在苗圃里培育了整整3年。目前,这批乔木的根须尚待培育,预计达到茁壮稳定状态还需要一年时间,所以在养护上要格外用心。为了让这1000棵树健康成林,这座空中花园配备了乔木固定、自动滴灌、雨水感应一体的现代种植系统。

据悉,这一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在建的为一期。建筑露台上的一些灌木还没完全种植完毕,等绿植形成景观需要一段时间,争取在2018年底对外营业。

老建筑穿上绿外套

多重设计保证安全,抬眼就是满眼绿色

位于九江路501号的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大楼,曾经是上海滩金融业的象征。地段虽然热闹,但因为附近区域规划紧凑,大楼间显得十分拥挤,高密度的区域内几乎没有公共绿化地带。

世界知名的博埃里建筑设计事务所接手了这栋大楼的改造项目,使之成为上海首个以“垂直森林”手法进行改造的老建筑。

考虑到消防和文保风貌的有关规定,建筑师最终决定在建筑的西立面引入垂直绿化,并就技术、结构、规范等适应性问题和上海地貌气候的特殊性展开多层面的商榷。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增加额外受力,改建时,建筑师给老建筑新做了一件“外套”———在老建筑外墙间隔3米的地方建造一套独立的钢结构承重系统,从地面贯穿到建筑顶部,形成了一个独立“垂直森林”空间。错落的绿色植物通过钢结构,形成一个平衡的、向两边悬挑的姿态,一边与老立面之间采取铰接,一边则是垂直森林向外的阳台。在视觉上给老楼带来新生感的同时,在结构上也没有增加负担。

考虑到上海的气候条件和夏季的台风天气,植物的锚固系统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植物的根球被放置在一个钢制篮里,再固定在混凝土树缸上,植物种植筐表面还用弹性的安全皮带绑住固定。对于中大型树木,除了以上两个固定措施,还会加装一道伸缩钢索,在极端的大风天气可以拉住树木,防止其被吹落。

如今,改造后的九江路501号已化身外滩WE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这儿工作的白领小刘说:“我很喜欢这的工作环境,抬头就能看见满眼绿色,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凉爽,连空气都感觉清新了不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