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总有一个人,温暖你生命
芳华十载,踏歌而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7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芳华十载,踏歌而行

 

基层环保人

记录他们,学习他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做环保事业的忠诚卫士

田洪光,我们不曾忘记这熟悉的名字。

他本是沈阳市环保局苏家屯分局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2009年9月因公殉职。在担任监察大队长的8个月时间里,他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面对不解和对立,他既秉公执法又换位思考,真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全国环保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成为基层环保干部的一面旗帜。

田洪光走了,他的精神却留下来,融汇到他所钟爱的队伍里,激励着他的队友和同事们。就连女儿也说,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从事环保工作。

还有孟祥民、王德义、张昆林、龚宇、马宁……10年间,环保系统涌现出了许多基层先进典型。在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福岛核事故应急、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环境应急事件中,环保人的身影始终冲锋在前;面对众多的污染企业,他们日以继夜与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无论酷暑严冬,山高水远,为了获得准确的环境数据,他们马不停蹄深入现场作业。

在环境保护的基层一线,从来就不缺少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优秀集体和团队——

为甩掉污染的“黑帽子”,山西省环境监察总队本着敢字当头、严字当先的工作作风,努力把百姓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变为现实;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年轻人们熟练操作无人机,完成一项项环境监测任务;

中国监测总站环境质量预报中心团队实现了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重污染过程预报100%准确。

也许他们的故事朴实无华,也许他们的行为低调平凡,但在这群人身上,无不折射出了用行动、用心血凝成的中国环保精神,那就是“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这信念如灯塔照亮脚下的路,这精神也将深深融入每一个环保人的血液中,浇筑在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途上。

公益志愿者

记录他们,致敬他们,就要像他们一样不畏艰难、勇敢前行,为美丽中国筑梦未来

梁从诫先生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人物版上。

他身上有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与几位同道朋友注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这些环保志愿者们,怀着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深忧虑,倾注自己一腔热血,开创了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神圣事业。

梁先生很清楚,他必须坚持。他必须不断呼吁,让更多国人、更多国际知名人士携手共同保护自然。作为我国环保公益的拓荒者,他遇到无数困难,但依然以水滴石穿的执着,奋勇前行。他给草根NGO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他生前播下的绿色种子,已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吕植,曾经是“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从北大教授到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办人,她一直在自然保护与社会和谐之间,寻找一种融通的力量。她致力于化解高原地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濒危物种保护等多项研究,2011年以来,吕植和团队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带领当地社区的人们,通过“生计替代”的方式,缓解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压力。

曾历时142天、走过4.3万多公里“为中国找水”的杨勇;

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地球女儿”廖晓义;

倾尽毕生积蓄、用近20年时光守护青海湖湿地的藏族牧民南加;

16年痴心节水宣传的环保志愿者戴北春;

发起“让候鸟飞”、借助网络力量打开公众参与环保大门的邓飞;

……

这些五湖四海的志愿者、公益人,他们用自己无悔的誓言,带动全社会一同投身到绿色公益的行动中。他们把自己对山水、对家园的爱,谱写成一首绿色深情的歌。

艺术家

记录他们,感受他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倾情大地、心系自然,把一生紧紧与绿色相连

山河常入梦,诗文总关情。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人们感受着自然生命的变幻,在审美的激荡中沟通自然与人的关系。许多画家、作家、艺术家纷纷行动起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下,以艺术的名义加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索和拯救中。

为“水”写作,作家梅洁关注南水北调,她要让更多人了解,饮水思源、一方清水来之不易。梅洁看到,在老家湖北十堰,政府提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理念;在重工业城市徐州,政府“一把手”任“河长”;在山东微山湖畔,昔日水体污染、臭气熏天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是作家,也是斗士。森林作家胡冬林把家搬到了长白山原始森林,他最爱的就是这里的生灵,写作,正是为了记录和保护它们。2012年,长白山有5头黑熊被剖腹取胆、砍去熊掌,忍无可忍的胡冬林用正义和无畏,引发了一场媒体发酵。数十家媒体关注,上万条微博评论,最终,盗猎者被依法逮捕,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徐刚、哲夫、叶梅……在那些响当当的名字里,我们得以窥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坦荡胸怀,得以透过油墨参透生命的哲思与使命。

我们还记述了画家陈继群和孙君,一个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草原上,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草原保护发展责任;一个不甘于用画笔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更愿意用行动来建设绿色生态的新农村。

还有一群人,他们身为公众人物,选择了携手公益,身体力行传递环保正能量。无论是一直活跃在环保行列、获得2008年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的演员周迅,还是为大象、鲨鱼代言的篮球明星姚明,他们的一言一行让人们看到:关爱自然、绿色低碳不仅仅是观念,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跟随他们的脚步,与绿色相伴同行。

绿色学者

记录他们,推崇他们,就要像他们一样求索真理、锲而不舍,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之花

解决环境问题,从来离不开那些淡泊名利、兢兢业业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身上有着这样的共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热爱真理;勇于站在科学的前沿,感知时代的脉搏,不怕挫折、不惧失败,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探索。

就如同曲久辉院士,为了让人们喝上洁净的水,在水污染控制领域,他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2005年,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00多万城区人口停水,4天后实现供水;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17个小时后自来水异味消失。这背后“点污水为清澈”的是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张晓健。作为专家组技术负责人,他凭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多次沉着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无论情况多么紧急、污染多么复杂,张晓健和专家组成员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拿出解决方案。人们称他是“艺高人胆大,清华制造的治水大师”。

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沈国舫,他把自己的一生融进了浩渺的森林事业,摸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造林技术,他的足迹几乎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他创造了中国林学科技发展的奇迹,赶超世界水平。

大智大爱,矢志不渝。

中国冰川学研究的先驱崔之久说,掌握地球的规律,哪那么容易呢;

草地生理生态学专家易津说,草原是一本读不完、看不够的书;

著名化学家徐光宪说,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未来需要年轻人担负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如就从现在出发,追梦去!

本版由张黎撰写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