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科学评估环保督察对财政收入的正效应
不能让绿色考核流于形式
找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
重视外贸带来的环境影响 降低污染排放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

 

◆贺震

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扶贫是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的有机结合,正处在“三大攻坚战”的交汇点上。坚持保护生态,加强生态扶贫,实现绿色发展,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是永续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方面。

从全国来说,当前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往往都位于生态红线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即“老、少、边、穷”地区。从国家的全局利益来说,这些地区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好生态安全,就是对全国最好的贡献。

然而,绿水青山虽然好,但单一的生态不能当饭吃,人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穷日子。实践早已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考虑当地的民生问题。为了永续保护绿水青山,必须把这些地区作为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必须夯实当地群众的经济基础,从而赋予当地保护绿水青山的永久性的、内在的动力。

要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让生态红利惠及贫困地区群众,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一是推进生态补偿。大多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原本就是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由于要保护生态,必然要限制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当地的发展权。显而易见,这是不公平的。我们绝不能让优美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吃亏,不能让那里的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苦日子,必须对那些做出生态贡献的贫困地区进行生态补偿,以促进环境公平。

由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是国家和社会,而不是直接对应的特定人群,这种补偿只能由政府来组织实施。要按照可衡量、可统计、可比较的生态产品价值,对做出生态保护贡献的贫困地区进行合理的补偿。我国已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多年,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增加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份额。要制定对生态产品进行等值补偿甚至超值补偿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使补偿水平达到省内人均财政收入水平。

二是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生态产业。要生态不是不要发展,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不要GDP。以往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仅仅靠山吃山,只利用不保护,坐吃山空不行;反过来,如果单单守着绿水青山,不会科学利用,不善永续利用,也换不来金山银山。让老百姓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关键是帮他们找到替代生计,依托生态优势,打生态牌,走生态路。

生态补偿是一种“输血式扶贫”,本质上还是“等、靠、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开展“造血式扶贫”,赋予保护地区以自我造血功能,帮助贫困者生产自救。要坚持以“两山论”为指导,以创新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情况, 实施“生态+产业”发展工程,探索个性化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是适度开发、改造和利用自然。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这一前提下,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使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可以适度开发、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有限度的、科学的改造,对环境实施有利的改变,不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还可以让自然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减缓生态退化,使生态增值,实现更好的保护。

在对自然的开放和利用过程中,要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空间、总量、环境准入管理,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当然,这种对自然的开发、改造和利用,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经过严格而充分的科学论证,必须依法有序进行,必须确保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双赢,严防开发活动失控,严防由此导致的生态破坏。

四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当前,我国还有一些群众生活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大山沟内,少数人终其一生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享受过现代科技文明。限于自然条件,这些地区群众的就业、就学、医疗等问题仍很难解决。这些地区往往既是贫困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

笔者认为,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应按照相关部署,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生态移民搬迁,不仅能够尽快实现精准脱贫,同时,也将让这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得以休养生息,一劳永逸地防范开发建设给生态脆弱区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保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