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核与辐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将科普融于每一个细节
2017年度网络舆情蓝皮书发布
亚欧会议第五届核能安全研讨会在京开幕
河北专项检查移动探伤企业
连云港提升快速监测响应能力
华东站完成福清6号机组穹顶吊装控制点检查及释放
全球首个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标准颁布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7年度网络舆情蓝皮书发布

 

本报记者刘晓星北京报道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编制的《2017年度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网络舆情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发布。

自媒体在核与辐射安全舆情传播中越来越重要

与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相比,核与辐射安全具有更高的社会敏感性。我国核能、核技术利用的高速发展与社会认知程度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数据显示,2017年,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网络舆情信息总量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微博信息量涨幅明显,较2016年上涨14.5%。微博等自媒体作为公众自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持续扩大。同时,通过自媒体,公众拥有了自主发布信息的媒介,表达和参与意愿得以实现,并逐渐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信息的发起者与传播者,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线索和信源。

《蓝皮书》显示,引发舆论热议的事件或话题通常会横跨传统媒体、自媒体多个平台,形成立体网状的舆情传播体系,促使舆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散、衍变。

对此,《蓝皮书》提出,应该适应网络传播的需要,提高科普效果。可推出常规在线版核与辐射安全科普手册。此外,可以在政策、项目前期,依据互联网传播特点,优化宣传策略,避免标签化解读给公众造成误解。

“邻避效应”是涉核项目落地前置难题

在涉核、涉辐射类邻避效应舆论事件中,安全性和选址是公众反对的最主要理由和矛盾焦点,网民讨论通常围绕这两点展开。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常见的情况一是项目前期宣传不力,通知在官网隐蔽位置发布,多数公众不知情;二是在项目临近开工时甚至开工后才公告,公众感觉被有意欺骗;三是对项目的解释专业性过强,公众不理解或接受度不高。

《蓝皮书》建议,有关部门在进行项目前期宣传或虚假信息辟谣时,有必要请权威专业人士针对核心焦点问题进行释疑,给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依据。此外,应在项目前期主动与公众沟通,邀请公众参与决策,倾听民意,沟通协调各方利益,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要提高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化解公众的不信任情绪,就需要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建立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机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增加信息透明度,保障公众的合理权利,从而化解公众抵触情绪,培养公众更加理性的心态。

一是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热线电话、公众信箱或是与专业舆情机构开展舆情监测等途径,收集线上、线下庞杂的信息,实时了解公众的诉求和意见;二是提高与公众沟通的技巧,以更加亲民的姿态回应公众诉求,与公众形成有效互动,转变形象、积累人气和提高公信力;三是可以培养专业的意见领袖队伍。这些意见领袖可以是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粉丝众多的明星和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这些大V、意见领袖可以在提供专业咨询、协调有关部门与公众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编制的《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也同时发布。这一系列丛书首次从监管方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核与辐射安全,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核能利用、核能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等相关知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