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荒草的种子
万物静观皆自得
黎明村的“聚散兴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物静观皆自得

书名:《万物笔记》
著者:李青松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张鹏

近读生态作家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新作《万物笔记》,再一次被他的生态责任和大地伦理精神震撼。他以敏感的生态意识,真实地书写和凸显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容乐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痼疾与沉疴,强调了人类的责任意识和精神担当。

《万物笔记》收入了李青松的代表作品《一种精神》《遥远的虎啸》《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乌梁素海》《鸟道》《从大开发到大禁伐》等名篇佳作。全书洋洋洒洒17万字,字里行间弥漫着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渴望生态平衡的热切呼唤和对美好生命和钟灵毓秀自然环境的强烈渴望。

李青松并不掩饰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主张人应当过一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同时去感受自然的美丽与精致,在简约和朴素中体味生命的大美。本书对未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了美好地瞻望和深情地祝福。通过新闻性与文学性相得益彰的独特的表达和阐述,《万物笔记》使一直局限在环保、生态等专业领域诸多迫在眉睫的现象,开始被更多普通人了解与关注,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了其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李青松的笔下,动植物不是孤立的物质对象,而是各有其生命世界和性格的对象。作者在描述它们的时候,不是以纯粹物理性、生物性、科学性地解剖和记录,而是充盈着神奇柔韧的个性文化品性。李青松从不同的动植物身上发现和描述丰富的通识性奇妙内容,也让人感受到其神秘内蕴和蕴含的哲理内容。

李青松的报告文学,可以说在文学领域中有力地回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的时代主题。他不仅擅长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处理起精致短文也游刃有余。其作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架构了复调叙事的桥梁。

书中的选文《一种精神》,讲述了一个外号叫“二杆子”的农民,以个人奋斗的精神,数十年植树造林,种树不止,种了10万亩林地,2000万株树。植树造林对于这位普通农民而言,业已具有了某种宗教般的狂热,他知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他更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他依然承担起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春秋就是一个年轮。这个被称作二杆子的人,终于有了盼头。青山垣上到处是意外和惊喜,到处都是绿葱葱的松和柏。远看去,一棵树就是一个树的波浪,欢呼着卷上去,把尘嚣和功利也卷走了。从山顶看呢,远一处,近一处,深一块,浅一块,像一潭一潭碧绿的湖水,无风时,湖面纹丝不动,逢风起,满山满岭就温柔地拂动起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蓊蓊郁郁的松林,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是他最欣喜的收获。漫山遍野的绿色树林,赐予人类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植树造林的农民最感到自我实现的有力证据。

《一种精神》里有调侃式的戏谑,也有对“二杆子”长期坚持种树、遇到困难绝不退缩的深入叙述。为了种树,“二杆子”卖掉了给老人买的棺木,因为放牧问题与村民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在妻儿生病时没有照顾左右,但他承担起了改造世界的责任。李青松要告诉我们,我们种下去的不光是树,更是在播种一个保持生态和谐的精神。这与“大地伦理”不谋而合。“自然”与“人”相辅相成,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决定着自然对我们的回报。

我喜欢读李青松的作品,让我惊奇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李青松认为,在我们充满情感的视觉中,那些草木、河流和云朵无不具有诗的意蕴和哲理的内涵。在古希腊语中,世界和美是同一个词。美是什么?美就是差别,美就是自然。万物皆自然,生于自然,归于自然。有时,树就是你的亲人,树能听懂你叹息里的愁楚、哀怨、忧郁和无奈。在树面前,也许,一切功名和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圣洁和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树更具有至诚至善至美的意味。一株树就是一个世界。如同帕斯卡尔的芦苇一样,树也是有思想的。当世界的差别只剩下一种差别的时候,那一定是树与树的差别了。自然法则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世界,是我们自己。

《万物笔记》的阅读,让我坚信,李青松在坚硬的现实的面前,以孱弱的文字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类的良知。明知文字无力,却仍孜孜不倦,体现了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温良的善意。因此,生态处于失衡与紊乱的困境时,所有的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的生存都将变得格外沉重与艰辛。李青松默默地写作,默默地祈祷,默默地追思,当美好的一切在大地上黯然销魂时,叩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反思片面追求发展带来的满目疮痍。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美丽、淳朴、丰厚、原生态的大自然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自身的局限与短视,以及人战胜自身弱点向大自然回归的良知和天性。

《万物笔记》作者李青松敏锐地把握住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重大的主题,并自觉和坚定地将这个主题同自己的报告文学结合起来,在纷纭的人类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的生态信仰,树立和追求自己的“大地伦理”观,展现自己的大地理性和人文坚守。这种明显地有别于其它文学题材选择表达的自觉,彰显了一个作家的文学理念的预判和选择。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