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巡视的利剑保障事业的前进方向
提高政治站位是做好巡视工作的重要前提
凝心聚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产业发展
废弃厂区环境监管须加强
处理好巡视中的“三个一”环节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产业发展

 

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进程,立足长江上游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以生态旅游为主抓手,形成“旅游—大数据—交通”的全域旅游互动发展模式。

◆李春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发展差距较大,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应依据不同区域板块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等,结合在国家重大战略事项中的定位,采用差异化发展模式。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独特地域单元,生态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滞后,推进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产业发展,是实现区域绿色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江经济带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反馈机制共同维持决定着整个系统的融合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各板块、省市只有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才能形成合力。

长江上游地区发展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绿色发展任务艰巨,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较高。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山地、高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的90%以上。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8.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等省。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类型有所减少。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我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长江上游四省市的工业产业对GDP贡献率平均值比长江下游地区低5.1个百分点,后续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产业集聚过程也不时伴随资源浪费、能源高耗、污染物直排等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产业是通过对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培育过程,可实现生态要素或资源的价值增值。长江上游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和关键区域,要避免产业发展陷入粗放集聚困境,关键在于形成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产业。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加快长江上游生态产业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目标,倒逼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长江上游发展的前提,以环境容量优化流域空间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流域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流域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流域产业升级,推进流域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经济体系。

第二,以传统产业提质改造和生态产业培育为基本思路,加速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兼顾扩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强调既有生态产业总量扩大与品质效益提升并重,将生态产业规模扩张和生态品质提升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推进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加速生态化转型升级,减少投入产出过程中资源与要素的消耗,利用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等方式进行清洁化、低碳化和循环化改造,实现最终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

二是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培育。立足长江上游地区既有产业基础,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向生态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相关技术领域生态企业孵化或衍生。树立生态招商意识,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通过关停并转方式过滤“三高两低”企业项目,积极引入生态资本及企业,提高新兴产业的生态化水平。

三是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增值。依据长江上游地区四省市资源禀赋及生态条件,实施有特色、有差异的生态产业化途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生态资源的价值属性,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创新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丰富生态资源的产品化、产业化增值路径。

第三,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融合发展为主要路径,助推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落实用途管制,扎实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加速推进适合长江上游地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总抓手,以园区带产业、以产业兴园区,总结并推广具有代表性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严格按照长江流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分类指导,确定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构建特色突出、错位发展、互补互进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发展市场准入正负面清单。规范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改造提升工业园区,重点打造成渝、黔中和滇中等城市群产业发展圈,大力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产业集群。强化生态环境约束,建立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加强产业跨区域转移监督、指导和协调,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实现长江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区域良性互动。

三是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进程。立足长江上游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以生态旅游为主抓手,形成“旅游—大数据—交通”的全域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编制长江上游全域旅游一体化顶层规划,以总体谋划为引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长江上游地区全域旅游协同联盟。建立长江上游地区“全流域旅游大数据库和智慧旅游平台”,发挥大数据在长江上游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电子商务服务、宣传推介服务、预警监测服务等作用。夯实全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蛛网型全方位、立体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网络。打通长江及主要支流沿江旅游公路通道,启动实施流域县乡道改善工程、村道提升完善工程、重要乡镇和建制村连通工程。加快航道升级工程,促进航道等级提升及港口合理布局。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