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连把好“五关”推进整改
四川督导瓦屋山保护区问题整改
“龙须沟”华丽转身引来金凤凰
图片新闻
普通工程“叠加”出示范效应
山变绿了 环境美了 农民富了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有山不长树,有河不见水的梁家河,如今——
山变绿了 环境美了 农民富了

 

◆本报记者刘晓星

“黑馍馍到黄馍馍,再到白馍馍。”这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从黄土高原贫困村,一跃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致富村的真实写照。

曾经有山不长树、有河不见水的梁家河村,如今大山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产业壮大了、集体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

梁家河村的生态变迁是陕西高原千万农村中的一个缩影。过去的20个春夏秋冬,延安市年均造林绿化118万亩,相当于每年营造一个赛罕坝,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由黄变绿,由绿变美

深秋时节,延安市的山岭沟峁间树木大多已经落光了叶子,但仍有松柏的深绿点缀其中。

“如果到了夏天,就可以看到满目青山了。”延安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延明介绍说。

20年前,这里是另一幅景象。在梁家河一位村民的记忆中,小时候山上并没有什么树,春天的黄风经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夏天的雨经常让村里铺满黄泥。

陕北信天游中唱道:“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这正是包括梁家河村在内的陕北高原曾经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村民梁晓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自己的15亩坡耕地于2000年全部退耕还林,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栽植刺槐、山杏,现已全部成林。如今,梁晓岗种植苹果60多亩,有10亩苹果园已挂果,亩均收入4000元左右,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两万元。

一位土特产商店的老板娘介绍说,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来梁家河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蒸蒸日上,原本在外面打工的丈夫也选择回到家乡一起经营。山上的苹果园加上商店的利润,一年也有十几万元,全家人守在一起,挺好。

在安塞区雷坪塔村,张莲莲从1981年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1990年前后,她向村里要求再承包110亩荒山荒坡,把植树造林的重点转向经济林果。1998年起,她又先后承包1200多亩荒山,全部种植核桃、刺槐等经济林,从此走上了“以林养林”的规模化生产道路。2015年以来,张莲莲带领儿子、儿媳,依托种树发展起林上和林下经济,利用承包的千亩山地,搞起了农养结合的万只莲花鸡生态农场,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新路子。

20年来,这片土地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站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后山上,可以看到红色旅游观光电瓶车川流不息,千亩果园枝繁叶茂,大大小小的苹果挂在枝头。

多种经营,脱贫致富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黄土高坡,而在零零后孩子们的眼中,延安又多了一种色彩——延安绿。

延安曾经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起,延安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达1077.46万亩,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占到全国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的2.5%,全省的27%。工程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国家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各项补助资金和成果巩固专项资金共计130.6亿元。通过近20年的退耕还林,延安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个百分点;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为88.4%。

山绿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延安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包括种植山地苹果、生态旅游、发展林下经济在内的大大小小30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仅林果的收入一年产值就超过百亿元,全国每9个苹果中就有1个是延安产的,2017年当地农民收入达到了11525元,居民收入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退耕还林让全市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通过发展以山地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现代化高效设施农业等绿色产业,农民逐步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