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8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
工程技术中心专家验收会现场
电池全生命周期物联网管理系统
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推广模式
 

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中心”)日前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工程技术中心于2015年4月经原环境保护部批准建设,在我国铅蓄电池生产和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推进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推动铅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上下游企业及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构建绿色产业链等方面也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这个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以来,以研发“源头产生污染减量、过程三废高效处理、末端资源高质回用”实用和先导技术为方向,在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示范,承担了1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自主完成技术研发与转化项目19项,申请专利41项,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1项,专利奖3项,省科技奖3项,解决了有关铅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再生污染防治的技术难题,推动我国铅蓄电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水平的进步。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期间,发起设立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电池污染防治和救助专项基金,连续3年共捐赠600万元用于电池环保公益事业;组织成立了电池绿色循环发展联盟、京津冀蓄电池环保产业联盟、铅蓄电池回收试点委员会;联合上下游企业,完成行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16项,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原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等部委上报重要政策建议4项,为电池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8月7日,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专家组赴浙江省长兴县对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进行现场验收。专家组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查阅材料、质询讨论,一致同意工程技术中心通过验收。

11月21日,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正式审核通过了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验收。

研发关键技术 开辟治污新途径

国家环境保护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期间重点就电池行业废水、废气污染治理,以及铅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并在行业内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治理是电池行业污染治理的关键,工程技术中心获得铅蓄电池废水零排放的氢氧化钡处理方法(CN103936190 B)和铅蓄电池废水的零排放处理方法(CN103936191B)两项授权发明专利。废水处理过程中,通过编程控制器对泵、阀门、流量器等进行调节控制,并实时监控整个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实现处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末端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检测,保证废水处理达标后进行回用或外排。这项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在江苏永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和超威集团郎山分公司开展示范工程显示,废水排放指标全部优于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且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万只电池削减废水排放460吨。项目成果在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进一步推广后,合计完成销售收入33亿元,缴纳税金1.07亿元,以目前全国铅蓄电池行业年产能8亿只左右计算,全面推广实施后,每年可减少含铅、酸废水处理3680万吨,每年可节约环保运行成本1.84亿元。

此外,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的铅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利用废铅蓄电池直接制备蓄电池用氧化铅粉,无需经过冶炼等工序,避免了冶炼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排放,同时节省了运输费用,有利于形成闭合循环。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原子经济法铅回收技术,总铅回收率为99.4%,制成的氧化铅产品成功运用于新铅蓄电池的生产;原子经济法铅回收技术的能耗仅为火法冶炼的2/3,成本为火法冶炼的90%。以全国每年处理废蓄电池300万吨测算,铅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后,铅的回收使用量可增加11.25万吨,降低能耗折合标准煤51万吨,节水1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25万吨,实现含铅废水零排放,减少废水排放336万吨,减少含铅废渣中铅排放11.25万吨、砷排放1.12万吨,节约成本43.28亿元。

加强行业管理服务 促进产业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自建设以来,积极开展电池行业环境管理和技术交流服务。先后完成技术标准、技术规范16项,编制行业发展调研报告10项,在调研的基础上对铅蓄电池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4项,并组织参与国内交流研讨会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7项。

建设期间,为了规范管理电池回收现状,建设和完善电池回收管理体系,工程技术中心起草了《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规范》《铅酸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治技术规范》《铅蓄电池二维码身份信息编码规则》《铅酸蓄电池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技术规范》等国家及行业标准,完成了《再生铅行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建议》《铅蓄电池生产行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研究报告》《废铅蓄电池回收网络建设评估及总结报告》《京津冀地区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情况调研报告》等10余项行业调研分析报告,弥补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试点示范方面的空白,为有关部门的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部电池回收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

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业技术交流,促进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参与了中国电池产业绿色化发展研讨会、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讨会,牵头成立了电池绿色循环发展联盟、铅蓄电池回收试点委员会等公益组织。工程技术中心全面联合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企业解决行业关键共性问题,为行业咨询、交流和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有力地推动了电池行业环保工作的发展。

2月3日,工程技术中心在北京组织成立京津冀蓄电池环保产业联盟,组织上下游企业开展财税政策和跨省转移等行业亟须解决的关键性政策问题专题研究,并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整顿铅蓄电池非法回收乱象。联盟的工作得到各成员单位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反馈,也逐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出台新政策新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政策依据。

加强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 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

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确定了包括铅蓄电池在内的四类产品的重点任务,并明确提出要引导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工程技术中心为积极推动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开发建设了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物联网监控系统,同时开展了全国铅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上海示范区合作项目,为加强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构建起实用高效的网络平台。

电池全生命周期物联网系统是“互联网+”在铅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利用领域的实践应用,可同时接入生产企业、回收企业、物流运输企业、再生利用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可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并为各级用户定制差异化的管理权限,在保证用户操作简捷、管理方便的同时,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秘性。

系统可实现在线下单、在线支付、物流信息监管、仓储信息监管、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功能。政府监管部门也可通过这个系统获得电池生产企业的电池销售、回收数据以及废电池的转移运输情况,作为监管和考核电池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情况的依据;电池生产企业通过这个系统完成废电池的收集和转移运输操作,并利用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企业的电池销售和回收数据分析,便于进行数据核算和业务优化;再生利用企业可通过系统获得正规、稳定的废电池原料来源,并获得政府补贴,避免财税风险。物流运输企业和贮存仓库是系统的重点监管对象,需在系统上提交相应的运输、贮存资质,车辆及人员基本信息,车辆的运输路线、实时定位以及车辆和库房的视频监控画面,接受上级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监管。

这个系统配合二维码技术和视频监控设备,可实现电池生产、使用、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及再生利用全过程的监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废电池的流向异常或脱离监管,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反馈信息至管理系统,以便相关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防止废电池进一步流入非法拆解和冶炼渠道。电池全生命周期物联网系统的用户涉及电池生产、回收、再生全产业链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全部用户遵守规则,充分合作、密切配合,将带动电池回收市场规范化管理,实现电池生产——回收——再生利用的绿色循环,从根本上杜绝电池流入非法回收渠道。

探索回收利用新模式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

当前,废铅蓄电池回收过程中的非法回收、手工拆解和倾倒酸液、非法冶炼已成为整个铅蓄电池生产、消费、回收、再生利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据调查,每年有80%以上的废铅蓄电池流入非法回收冶炼渠道,超过30万吨废酸被随意倾倒,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非法回收渠道的废铅蓄电池数量巨大,流动商贩借此主导回收市场,进而形成“劣币逐良币”现象。

为整顿解决废铅蓄电池回收乱象,根治非法回收、冶炼顽疾,2016年1月,原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联合启动“铅蓄电池行业战略研究及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在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海南、宁夏等六省市率先开展电池回收试点工作,其中以山东省试点效果最为显著。2017年1月~6月,山东省通过试点项目实现回收和跨省转移废铅蓄电池数量达到10.96万吨,约为2016年山东省全年正规渠道废电池回收转移量的10倍。

继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试点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工程技术中心与超威集团合作,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迅速将成果推向全国,在广西、河北、福建、山西、广东、辽宁、四川、陕西、江西、新疆、湖南、安徽、甘肃、贵州等地建立回收网络,并与正规再生铅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获得铅蓄电池回收试点资质、环评许可及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后,迅速启动当地的蓄电池回收业务。工程技术中心铅蓄电池回收推广模式为:销售代理商在向基层销售网点配送新电池的同时,回收基层网点的废铅蓄电池暂时贮存(在生态环境部门备案的代理商,经仓库整改,达到环保要求后可作为暂存点),暂存点的废铅蓄电池定期运送至指定中转站或回收公司进行集中贮存,然后采用危险废物专用车辆将中转站的废铅蓄电池集中运往有资质的再生铅企业进行冶炼再生,并将再生铅产品作为原料供应给电池生产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闭合循环。

目前,工程技术中心对废电池回收试点工作的推广,引起了更多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视,多地环保部门迅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发布了一系列适用的政策标准、管理规范。工程技术中心的试点工作也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电池生产龙头企业纷纷申请试点资质,加紧布局回收再生业务,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铅蓄电池回收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工程技术中心以京津冀蓄电池环保产业联盟为抓手,以京津冀地区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区域性铅蓄电池绿色循环产业链,全面联合电池生产、回收、再生利用企业,充分发挥电池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优势和再生铅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专长,共同打造电池生产——回收——再生利用绿色循环产业链,整个电池生产、回收再生市场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水平大大提升。10月25日,河北松赫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与超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在河北省新河县建设年处置60万吨废蓄电池及含铅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标志着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京津冀地区协同构建铅蓄电池绿色供应链工作迈出了坚实一步。

超威集团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依托单位以及我国铅蓄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超威集团对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超威集团于2010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在全球拥有108家子分公司,综合实力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62位、“制造业500强”第67位,中国民企500强第30位,中国轻工百强企业第六位、电池行业首位。超威集团始终坚持技术领先发展战略,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并在德国MOLL建立了海外研发机构,率先开发完成国内领先的无镉内化成工艺,国际领先的原子经济法铅循环再利用技术,中国首辆正向研发的新能源区域物流车、高性能石墨烯电池——黑金电池等一大批创新成果。超威集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80多项,拥有授权专利1484件,其中发明专利311项,并取得目前行业唯一的中国专利金奖、中华宝钢环境奖等。

为适应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发需要,超威集团为工程技术中心提供了两万平方米的科研用房,包括办公用房、实验室及试制车间,具备办公、实验、检测、小试、中试等功能。工程技术中心依托超威集团原研发部门各类科研仪器、设备1800台(套),并在工程技术中心筹备及建设期间,新购置实验设备386余台(套),总价值1130.7万元,以满足工程技术中心研发过程的各类仪器设备需求。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由超威集团支持,工程技术中心先后引进了多位国内外行业资深专家,及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研发人员,在我国同行业中具有绝对领先的技术人才优势。

此外,超威集团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中心的平台作用,为工程技术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生态环境部的验收标志着国家环境保护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正式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后工程技术中心将继续发挥好电池行业国家级环保平台的作用,充分联合铅蓄电池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和供应链合作,为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行业环保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文雯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