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环境部通报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情况
“双十二”要来了,“剁手党”须理智
气候变化恐成最大健康威胁
“贴”纹身?也疼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十二”要来了,“剁手党”须理智

 

◆本报记者文雯

“双十一”“黑色星期五”的购物狂潮刚刚过去,“双十二”、圣诞、元旦购物节即将接踵而至。不少环保人士有点儿高兴不起来,类似这样一年比一年高涨的购物狂潮到底有多少是刚需,有多少只是随波逐流?那些不理智的购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何种影响?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打开方式又该是什么?

为享优惠而血拼

买家后悔环境受伤

北京市民小张在今年“双十一”期间收到了40多个包裹,仅保暖内衣就买了6套。而促使他“剁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优惠力度大,为了凑单就多下了订单。

然而,有媒体盘点去年“双十一”期间人们的“购物后悔清单”,发现前3名都是人们常买的东西。排名第一的就是小家电。它们看似精巧、时尚,但使用场景可能并不多。比如因为降价促销而购入的扫地机器人,在杂物较多的室内空间功用有限,或者煮蛋器,有时消费者嫌摆弄麻烦,直接就用小锅煮了蛋。

排名第二的是便宜化妆品和反季节衣服,消费者买来“先囤着”,可使用速度赶不上囤货速度,时间一久,化妆品就过期了,反季节衣服也越看越普通,不爱穿了。

此外,生鲜产品位列后悔榜第三,一些消费者反映,由于物流爆仓耽误了运送,生鲜产品到手时已经不新鲜了。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但不合理的消费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旺盛消费欲加快了电子垃圾产品的产生速度。

2017年底,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大学(UNU)、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ISWA)等机构共同发布《2017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共产生了4470万吨电子垃圾,相当于4500座埃菲尔铁塔。2016年电子垃圾的产生量比2014年增加了330万吨,而2016年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1/5被回收。专家预计,到2021年,电子垃圾产生量还将增长17%,达到5220万吨,是全球生活垃圾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电子垃圾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它们的不恰当、不安全处置,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报告》指出,2016年约有76%的电子垃圾(相当于3410万吨)可能最终被焚烧、被直接填埋、被留下家中,或在非正规作业中被回收。

“过时货”付之一炬

品牌商家请三思

在现代生产消费中,需要上一堂环保课的不只有消费者,还有品牌商家。它们不断推陈出新,意在争抢潮流前端,高歌猛进。产品的时尚保鲜期短了,速朽的“过时货”沦为“垃圾”。

在过去1年内,英国高端时尚品牌Burberry总共烧毁了价值超过2860万英镑的滞销奢侈品,以阻击渠道商将商品在“灰色市场”中以低价卖给“错误的人”。

卖不掉,不打折,也不捐。Burberry的这一举动引发不满。但品牌一直在为此举辩护:行业内都这么干。

的确,服装品牌H&M也这么做过。从2013年开始,H&M在丹麦焚毁了60吨滞销衣物。一家丹麦电视台的记者偷拍到了被运到废物处理公司的整车H&M货品,随后这家废物处理公司开始焚烧这批衣物,大烟囱里冒出浓烟。被烧掉的货品中不仅有约3万件还贴着价签的崭新童装和女装,还有H&M集团回收的二手衣服。企业表示,他们烧掉库存以帮助瑞典小城瓦斯泰拉(Vastera)供电。可惜了这些品质优良的衣服、鞋子、包包,它们本是用来给人使用的。

据统计,英国人去年销毁的衣服价值达125亿英镑,其中有30万吨被送进垃圾填埋场。为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而不断更新换代的时尚产业,已成为当下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仅次于石化工业。

环保专家表示,从原料的种植、生产到服装生产中的纺织、印染、水洗、缝纫等,再到最后废弃服装形成的垃圾,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全球污染贡献着增长值。生产一公斤的棉花需要耗费多达两万公斤的水,制作一件衣服从染色到最后的处理,可能用到多达8000种化学物质。

绿色消费

从拒买非必需品开始

所幸,很多环保人士看到了不合理生产消费的弊端,亲身实践并且推行理性消费、绿色低碳消费等理念。

几年前,美国人Bea Johnson一家四口开始实践“零垃圾生活”,一年全家的垃圾只有一升,刚好装满一个罐子。Bea表示,他们的“零垃圾生活”就是为原本会沦为垃圾的东西找到合适的新去处,确保家中不再出现任何固体垃圾。说到底,“零垃圾生活”的最终目的是停止使用垃圾填埋场,从而缩小个人的“碳足迹”,减轻污染。

人们宣传环保时,通常会提及3R,即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环)。但Bea觉得这几方面固然重要,最难的却是另一个R——Refuse,拒绝。拒绝你不需要的。

她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写成了书——《零废弃生活指南》。这本书还被译成20种语言,影响更多人。

作为消费者个体,做到理性消费、不被无谓的欲望支配,或许有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锻炼自控力的体现,或者可以通过这个过程看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延伸阅读

达人们的绿色生活

■“零浪费”

一个名叫余元的姑娘最近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她和外国男友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很多人惊叹。3个月所有的生活垃圾只装满了两个玻璃瓶,肥皂等生活用品尽量自己动手制作,厨余垃圾用来堆肥,就连女性卫生用品都可以重复利用。这种“零浪费”生活方式余元已经坚持了3年。

“零浪费”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有些遥不可及。但它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更多人将余元的生活方式当做一个终极目标和模板,证明这种低碳到极致的生活方式确实可以在现代社会存在。

■“断舍离”

日本35岁的佐佐木典士是一位典型的“极限民”。2015年,他曾出版《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从断舍离到极小限主义者》一书。

佐佐木典士扔掉了多余的衣服,搬走了家具和电视机,书籍连同书架一起,都处理给了旧书店,成长过程中的纪念册统统数码化……在处理完生活物品之后,他搬了次家。包括安装电灯在内,搬家只花了半小时:没有床、没有电视、也没有桌子,佐佐木典士的新家里空空如也,衣橱里只挂着3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衣、3件外套,以及3条裤子。佐佐木典士认为一年之中,穿这几件足够了——私人着装制服化,省时又高效。

“断舍离”是一种充满自律精神的品质生活。但是真正要实践起来,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多人进行断舍离最终却陷入了“整理、丢弃、后悔、再买、再扔”的怪圈。

国际整理师协会中国区名誉会长卞栎淳表示,整理的不只是物品,而是生活方式以及内心。单纯整理和丢弃、快速做决定,并不一定好,甚至可能催生下一轮非理性的购物。不妨摒弃形式上的断舍离,只整理而不丢弃,有时,看着无用的物品,更能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

■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当下也融入很多人的生活当中。

老孙是一名退休的初中教师,在很多人看来,他喜欢收集没人要的“垃圾”。但是对老孙来说,很多“垃圾”都没有被人发掘出闪光点。比如,他对很多街头发放的小传单“来者不拒”。回到家后,孙老师和爱人将这些小传单折成一个个小纸盒,用来盛放鱼刺、骨头、果核等垃圾。

北京市民小王在卫生间的马桶储水箱里放了两瓶瓶装水,这样每次冲水就能少用些水。洗菜水、洗衣服的水会被留下来,根据清洁程度浇花、拖地,最后冲马桶。小王家里一年冲马桶所用的新水水量只有1吨。

消费贴士

■先做选择题,再做是非判断题。简化物品时,去除重复即可。在没有替代物的情况下,粗暴地“扔”只会造成二次购买,浪费钱。

■只买特别心动的商品。比如,“还可以”“挺划算”的衣服,大多买后出街率不高。如果有大量不需要的衣物,可以选择捐赠或二手转卖。

■摒弃“错过这场就吃大亏”的心态。按需消费,根据消耗速度来囤货。超市、网购常有优惠活动,超市是最好的“仓库”,不必全都搬到家里占空间。

■合理说“不”,不勉强接受导购员推荐。对能力范围外的奢侈品减少执念。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