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60年,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是标志 绿色是底色
60年,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美丽南方成为生态乡村建设典范
九洲江污染治理及岸坡生态修复后
明仕田园
桂林山水甲天下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青山是八桂的标志,绿色是壮乡的底色,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亮丽“名片”。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南宁市考察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

虽然,自治区成立60年来生态保护有过曲折,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奋力抒写生态文明新篇章。截至今年9月底,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31%,居全国前列;2017年,广西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5%。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既有大自然赋予的先天优势,更有全自治区人民的后天努力。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广西以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5年,广西做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重大决策。2010年,做出了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后,广西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在全区广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把“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

2015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决定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组织桂林市和马山县积极开展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7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广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广西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全区各级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2010年命名了第一批自治区级生态村和生态乡镇。2012年起,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共有27个县(市、区)、369个乡镇、2763个行政村获得国家或自治区级生态示范称号,上林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西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近日,《广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审核。根据《广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广西陆海统筹后全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2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管辖面积的25.68%。

正式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广西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进一步细化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具体情形,明确自治区、市两级政府管辖范围,规定了赔偿范围、赔偿义务人、赔偿权利人以及整个工作的流程。

11月12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正式成立并揭牌。新组建的生态环境厅在原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的基础上,将发展改革、国土、水利、农业、海洋和渔业等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能整合,标志着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有利于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有利于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利于推动建成“党委政府总责、生态环境部门统管、相关部门齐抓、排污单位守法、社会公众共督”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此外目前,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12件项目列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及其常委会自治区人大五年立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已列入自治区立法的重点。

自然保护区建设渐显成效

广西是全国较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多的省区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排名前列。自1961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2017年底,全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6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多样化、功能较为完备、已发挥重要生态保护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为保障新建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早在1992年,广西规范新建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审批程序。1993年,成立自治区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初评工作。2003年,原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工作制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013年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对自然保护区有关申报评审的新要求,并结合广西实际进行了修订。

“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力支持开展自然保护建设和晋升工作,全区新建1处自然保护区(王岗山),7处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恩城、邦亮长臂猿、元宝山、银竹老山、七冲、大桂山鳄蜥、崇左白头叶猴),完成大平山、青龙山、春秀、澄碧河、泗水河、建新、底定、地州、德孚、五福宝顶10处自然保护区,以及5个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确界工作。

据初步评估,广西自然保护区网络包含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31%的红树林湿地,在广西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和关键的地位。

目前,广西已形成了纵向分级管理,横向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多年来,广西严格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强化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2012年~2017年间,广西多部门联合多次开展全区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查处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破坏环境违法案件,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秩序,强化了对自然保护区统一的管理,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的执法检查工作制度化。

监测与执法手段愈加先进

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霾污染天气特征机理的分析,从过去因缺少高新科技装备而“一筹莫展”,到如今能“更有底气”地精准分析和预报预警。

对复杂环境的监测,从过去单纯靠人工进场作业,到如今可运用先进的无人机、无人船监测系统“赴汤蹈火”。

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从过去的方法单一落后和“壁垒”重重,到如今建成走在全国前列的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等大平台,实现广西“环保一张图”。

近年来,广西环保高新设备不断更新,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提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位于南宁市佛子岭路的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综合大楼5楼一隅,一个被环保界人士称为“超级站”的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超级站”的外表并不起眼,可机房里的设备和监测手段,已走在全国前列甚至在国内独一无二,获得生态环境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循着工作人员的解说,笔者见到了高能偏振气溶胶激光雷达、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仪等10余种价值1000多万元的高新设备。

“1995年时,因为设备跟不上,我们只能做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这3项空气污染指标的监测和数据分析,以前形成的预警预报也大多数是‘万金油’,由于不够精准,没有侧重点,心里实在没啥底气。”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保障室主任蒋建宏感慨万千。

让人欣喜的是,从2015年开始,监测站加大了高新设备更新力度,除具备空气质量新标准的PM2.5等6项污染物监测能力外,还具有分析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理化特性、灰霾天气分析等功能,可定量评价广西空气质量状况,评估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成效,为预警预报、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更有底气”的技术支持。当前,广西正在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其所依托的一系列精准数据分析、预警预报,正是出自这个“超级站”。

“超级站”所展示出的环保“威力”,还只是其强大功能的“冰山一角”。

据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独立获批原环境保护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机构的省级环境监测站,这个站目前拥有600余台价值近1.1亿元的精密仪器设备,具备水、气、土壤等11大类344项监测能力。从2015年起,这个站还建立起生态遥感监测实验室,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高光谱摄影、三维建模及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生态遥感监测应用与研究。

这些年,广西环境监测中心站依托一系列高新环保装备和先进手段,主要开展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监测与监管等工作,参与了广西典型生态功能区生态10年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典型海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承载力研究,科研及运用硕果累累。

此外,为改变过去广西环境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近年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信息化统一建设思路,健全大数据建设信息平台,重点打造电子政务服务,进而形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广西环保云”,为广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发挥了巨大效能。

据自治区环境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大平台涵盖了综合行政办公、项目审批、自然生态综合管理、核与辐射管理、环境在线监测等20多个子系统,并通过三维GIS子系统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展示平台,建成了广西“环保一张图”,将各种环境管理要素集中起来,统一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实行分布式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近年来,广西率先在全国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全面覆盖,走在全国前列。通过这套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各个区域执法人员的分布情况、轨迹频率、现场执法密度,实时、立体地掌握全区范围内的执法动态。依托数据库资源,对系统高危企业进行预测分析,分类得出自治区红牌污染源有3756家、黄牌污染源有7512家、绿牌污染源有9200家,并将高危排名前100名企业列入“双随机”抽查企业库,增强了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力。

同时,广西近年来还实现了污染事件应急指挥信息化,这套应急系统实现了与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自动监控系统、气象等其他职能部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一体联动”功能。

这一系列环保高科技和信息化建设硕果,为广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发挥了巨大效能。 梁玉桥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