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样本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丽水样本

 

“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在4月26日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丽水工作。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古称处州,始建于公元589年,总人口268万,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陆地面积的1/6,是浙江省辖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丽水市是浙江的“生态大花园”、华东生态屏障、国家生态示范区。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曾先后8次到丽水市,称赞这里“秀山丽水,天生丽质”,指出“只要你们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尤其是2006年,习近平第七次调研丽水,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从此,“两山”理念被确立为丽水市根本性的战略指导思想。

2008 年,丽水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4 年,丽水市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7 年成为全省唯一的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丽水市不仅保住了“金饭碗”,生态环境状况也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实现了 GDP 和 GEP 的双增长:2017年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较2006年增长3.6倍;人均GDP是2006年的3.5倍,发展水平指数在浙江全省排名第三,发展进程指数在浙江全省排名第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从2006年至2017年增加了2576.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幅为86.7%。农业总产值增幅已连续9年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6年居浙江省第一;从2009年开始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9年位居浙江省首位,连续11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9县(市、区)全部摘掉了欠发达的“帽子”。

丽水市是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

量化绿水青山,盘活“金山银山”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支撑。丽水市依托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山区资源等天然优势,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河权到户”“林权改革”等首创性改革获得成功并受到广泛关注,积累了“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叶子变票子”的先进经验。

林权抵押贷款,绿色金融小高地

丽水素来有“百山之祖”“浙江绿谷”“浙南林海”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0.79%,位居全国第二,林地面积2193万亩,占全省1/4;森林总蓄积量约为8000万立方米,占全省1/4,是丽水亟待利用的“沉睡资产”。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在上级指导和丽水市党委政府支持下,将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创新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贷款模式,工作经验得到了广泛推广复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金融实践样板。

一是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包含林权确权发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贷款发放、交易流转、司法处置、风险缓释、财政奖励等完善的制度体系。

二是设立了从林权评估、抵押登记、流转交易、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款处置的健全平台“三中心一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财政配套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道德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三是在浙江省首创了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林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品种林权抵押贷款产品,有效满足不同经营类型、不同资产状况的贷款主体的资金需求,最大程度实现了金融普惠。

四是深入推进林业金融服务扩面增量,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参与面达100%,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也都普遍参与,全市25家金融机构全部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全面参与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服务体系。

河权到户,村庄旧貌换新颜

浙江省“五水共治”开展以来,丽水市章村乡发挥独特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村级实施、市场运作、共享共赢”,做深做实山区“水”文章,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工作,将辖区的河道(山塘)经营权承包到户,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变被动治水为主动治水,变“死水”为“活水”,建立了集保洁、渔业、采砂、建设等为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村居、承包户、村民多方面共赢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因村制宜,多样化开展“河权到户”。结合乡域各村实际,探索了“集体承包”“个人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等多种承包模式。

二是分步实施,流程化推进“河权到户”。首先全面排查河道界线、资源、水质,将主要河道分3类制定开发规划,随后逐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河权承包方式,明确河道承包价格、年限(一般为3年~5年),以及承包人须承担的河道管护职责义务,最后公开招标确定权属,在各试点村发布河权承包公告,严格履行报名、审核、公开招投标、签订开发合同等程序。未按合同要求执行或未实现盈利目标的,取消其承包资格或缩短承包年限。

三是强化监管,规范化落实“河权到户”。乡里成立“河权承包”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河道管理办公室和农村产权交易办公室,建立河道综合管理巡逻队伍,定期开展巡查,进一步加大河道管护监督力度。同时,协同市、县水利局及河海大学完成山区性河道经营权管理研究,制定了相关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9项,有力保障了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公益林抵押贷款,赢在未来的融资模式

丽水市公益林面积1278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8%,是浙江省主要“生态屏障”区。国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但也因此带来了林业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闲置,广大林农无法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等问题。为此,丽水市以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盘活了农村绿色资产,探索出了一条在农村地区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途径。

一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模式。为了控制业务创新风险,在推进过程中首先选取森林蓄积量排在全省首位的龙泉市和获得了“浙江省公益林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的云和县开展试点。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两个试点县(市)在公益林凭证发放、融资方式、风险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二是建立并完善配套机制。丽水市出台了《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机制。建立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证明制度。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证明由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的权利人提出申请,公益林所在地县(市、区)林业局核发。权利人有融资需求时,可凭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证明向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质押贷款。规范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登记制度,借款人和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后,由金融机构登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中征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办理质押登记,登记后到林业部门办理登记备案。建立了风险补偿和不良处置机制。建立履约承诺、反担保、风险补偿金、扣划、转让等五个方面的制度。

三是创新推出多形式公益林质押融资方式。为有效满足不同贷款主体的资金需求,丽水市探索出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直接质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担保基金贷款、公益林未来收益权信托凭证质押贷款等3种生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融资模式。

呵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丽水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发展生态工业是丽水自身发展的需要。丽水市提高工业准入标准,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将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从战略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丽水市在浙江省率先出台《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出了限制发展类项目27项、禁止类项目33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产业集聚区项目入园决策机制,2014年以来,已否决了高污染、高排放投资项目200多个。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不具有能源资源节约和环保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至2017年年底,全市已整治“低散乱”工业企业(作坊)3446家,其中关停淘汰1494家、整合入园476家、合理转移110家、改造升级1366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455家。同时,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市级环保督查,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重点发展生态工业

围绕“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发展方向,制定实施《丽水市生态工业发展“31576”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提高工业的循环利用水平,丽水开发区入围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等试点,云和、松阳、龙泉开发区(工业园区)入围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推行“绿色园区”,率先在浙江省实现“园区之外基本无工业、园区之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

开展生态整治,助推企业重生发展。遂昌金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花园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开采历史,1986年起,凭借着金银共生且品位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全国黄金行业的著名企业。但由于地质储量规模有限,超负荷开采仅获得短期效益,很快就进入资源危机矿山行列。为了让千年金矿保持长久的发展活力,丽水市将遂昌金矿纳入了全市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行列。坚持矿产节约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突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花园式”矿山。

一是治理历史遗留污染。矿区采空区和近百万吨含硫废石产生的大量酸性重金属废水是矿区最主要的污染源。遂昌金矿采取了黄铁矿采空区封闭、清污分流、中和渣压滤处理、酸性废渣治理、酸性重金属污水处理等方式,大力治理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二是恢复青山生态。遂昌金矿在开展土地复垦、覆土造林工程及地表废渣场治理中,注重生态恢复,引种适合生长的植物。经几十年的持续努力,矿区可绿化面积的绿化率达到9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创新清洁生产工艺。建设了含氰污水处理设施,经过持续探索试验,多次改进处理工艺,攻克了废水循环使用技术难关,实现了含氰污水和铅锌选矿废水零排放。同时,还通过创新尾矿无害化处理干堆新技术,节约资金5000多万元,节约新增占地面积100多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

四是节约集约盘活资产。遂昌金矿利用矿山原有建筑物修建了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博物馆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自2007年金矿公园开园以来,建成六大区块,日接待能力已从1500人提升至13000人。2017年接待游客量24.76万人,实现旅游营业收入4113.78万元。

诗化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除生态工业外,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丽水市顺应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丽水市提出的加快“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发展新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小镇开启富民之旅

古堰画乡小镇环境质量卓越,范围内92.8%断面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空气负氧离子含量3000个/cm3以上。在建设中,小镇尤其突出生态优势,2009年5月正式开园试营业以来,小镇一直沿着“两山”道路砥砺前行,致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美丽城乡。小镇对照标准高标整治、全域整治、持续整治,打好“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同时大力推进“低小散”木制品行业整治,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为生态旅游拓展了发展空间。优越的生态资源融合了文化、休闲特色,古堰画乡小镇开启“生态富民”的蜕变之旅,向绿水青山要效益。从2005年至今,景区核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多元增至38000元。

云和梯田创造生态价值

近年来,丽水市实施保护和发展并举,不断从“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居丽水市中部,云和梯田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2016年以来,云和县委、县政府全面确立了以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开启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梯田景区70%以上的农民逐步返乡,梯田周边村镇农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1年的3200元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11235元,增幅超过300%。

一是建立闲置资源“二次创业”工作机制。2016年前,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大批农田被抛荒。以梅竹、坑根村为例,两个村1000多亩农田,抛荒达600多亩,抛荒率达到60%以上。2016年,由旅投公司对具备复垦价值的400多亩土地及部分民房进行了流转,开展五彩稻米种植和民宿招商。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带动了全村85%以上的农田实现复种,五彩稻米市场价格达到每公斤50元,新增高档民宿10家,普通民宿15家,迅速填补了两个村旅游地商品与民宿产业的空白。

二是建立景区整体招商工作机制。以保护景区生态价值的完整性为前提,建立由旅游部门牵头,招商、发改、住建、国土、农办、财政等部门参与的梯田景区整体招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引财团、招大商”工作,与杭州商旅达成总投资6.5亿元的合作协议,开启了梯田景区5A创建的新篇章。

三是增强部门合力,提升工作机制。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战略目标,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负责5A办日常工作,合理分解56个具体项目,景区建设得到了高效落实。

治水造景助推乡村振兴

丽水是六江之源,最优的资源是水资源,全市水系发达,流域面积达13105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5处、市级水利风景区20处、因水而生的4A级景区19处,全市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30亿元,全力补齐截污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抓节等基础设施短板,极大改善了整体水环境,2017年在全省率先剿灭劣Ⅴ类水,“五水共治”满意度连续5年居浙江省第一。同时,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完成116个示范点建设,促进了农村水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和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

二是紧抓改革增强动力。以河长制为牵引,全市10条市级河道、226条县级河道、989 条乡镇级河道全面完成“一河一档”创建工作,实现了市、县、乡、村4级河长全覆盖,形成了涉水涉河各项事务管理的牵引力。以河权到户为推力,建立集“河道保洁、水产养殖、维护管理”等为一体的河道管理长效机制,达到“以河养河”长效管理的目的。

三是碧水映村打造水养品牌。通过开发饮用水、温泉旅游、休闲垂钓等水养资源,丰富水养产品,打造水养品牌,如龙泉披云山矿泉水、遂昌松阳的温泉旅游度假、青田田鱼、庆元大鲵等都丰富了水利风景区的内涵。同时发展“丽水香鱼”产业,实现香鱼随人、水清鱼跃的景象,全市流域5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景观鱼全覆盖。2017年,全市167家渔家乐实现经济收入8653万元,带动2640名农民实现增收1.76亿元,推广稻田养鱼17.2万亩,水产品总量2.19万吨,渔业产值6.07亿元。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丽水市始终遵循“全域统筹、生态引领、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以生态文明领域“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作为“丽水之干”的主战场,着力打造“两山”样板,争当“两山”示范,用切切实实的行动打造一个“生态美,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幸福新丽水。

童克难 宋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