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连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收获了什么?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8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连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收获了什么?

海军广场
泉水河污水处理厂二期 生反池上建的光伏发电板
大连复州河三台子国考断面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
 

编者按

辽宁省大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做好接受和配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做出批示、指示,并深入一线调研督导、包案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落实。

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呼声视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期盼作为工作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下大气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推动下,生态文明思想在大连市落地生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一批事关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出台实施,历史长期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短板逐渐补齐,大连市逐步迈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碧空如洗,淡云流转,一条清晰绚丽的“七色立交桥”横跨星海湾。

这是今年8月20日大连人微信朋友圈中的晒图。

如今,大连人仅在天空出现这种奇象时才会想起“晒蓝天”,前10个月87.5%的空气质量达标率,已经让大连人对“晒蓝天”不再那么热衷。

大连人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而这,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大连落地生根、生态文明实践在大连火热开展密不可分。

如今,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为契机,大连市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一些历史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短板逐渐补齐,一批影响生活质量的群众身边环境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城市发展也驶向了生产与生态相互协调的轨道。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犹如一颗“石子”,在大连市激起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层层浪花。

党政军民学,齐抓生态环保氛围正在形成

大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来到大连市的水源地英那河水库,实地查看水质状况、周边设施和生态环境,与属地党委政府一起研究方案、制定路线图、倒排工期,督导做好违规建筑关闭拆除、移民搬迁及生活污染治理等工作。这是11月21日发生在大连庄河市的一幕。主管公安工作的副市长去现场督导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在以往不可想象,而在此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已经在大连市成为制度。

为切实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保原则落到实处,大连市在今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正式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印发了《大连市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包案推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按照“包案制”的要求,每一位市级领导均要亲自牵头处理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难度较大、进度滞后的整改任务以及2018年 “回头看”期间的重点难点信访案件。包案领导必须下沉到案件现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包案任务的工作措施、整改进展、存在问题,全权处理问题整改工作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各项具体工作。就这样,市委书记亲自带头,来到长兴岛解决海洋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市长来到高新区,现场解决城市开发建设与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组织部长、军分区政委、市委秘书长、纪委书记、宣传部长、分管金融副市长、分管教育副市长、分管农业副市长、分管环保副市长、分管工业副市长等13位市级领导下沉现场,调研了解、督导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实际上,“包案制”不局限在一案,而是扩展至 “一方”,每一位市级领导除包单个重点疑难案件外,还包一个县区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全部信访案件,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现场督导解决。“包案制”也不局限在一时,而是一包到底,即使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结束,也要负责所包个案及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解决。

这种“包案制”对解决大连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到底有多大作用?一位市级领导坦陈,以往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由于不是自己分管领域,多是从宏观层面提些建议、谈谈思路,解决问题的压力和责任不是很大。实行“包案制”后则完全变了,不但要有思路,更要有办法、盯进度、具体干,承担责任,“看着别人干”和“自己亲自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的确如此,“包案制”让大连市的市级领导干部,无论其原本分管党务、军务,还是工业、农业、教育,如今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均有了巨大提升,生态环保工作不再是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而成为了所有党政领导干部共同的责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从文件中真正落地。

在市级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带动下,大连市社会各界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得以进一步强化。市直各部门及县区主要领导均现场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驻连部队积极配合地方,拆除所属燃煤小锅炉、整治超标入海排污口;企业进一步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主动公开污染排放信息;学校开设环境保护课堂,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市民组成义务宣讲团,巡回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方法,可以说,在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和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的连续推动下,大连市“党政军民学”共同关心、共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日渐浓厚。

抢蓝天还碧水,不断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百姓从过去“盼温饱”到如今“盼环保”,从过去“盼生存”到如今“盼生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是为了推动各地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答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答题。大连市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抢蓝天、还碧水、抓生态,一些历史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老百姓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越来越瓷实。

蓝天白云常驻,今年前10个月,大连市区空气质量继续大幅提升,优良天数达到266天,达标率87.5%,同比去年增加22个蓝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PM2.5浓度仅为28微克/立方米。蓝天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背后,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咬定“天常蓝”目标不放松,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久久为功的结果。尤其是2016 年以来,大连市针对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两大污染因子PM2.5 和臭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四控一调”(控煤、控车、控工业源、控尘和调结构),持续精准施策。

针对燃煤污染,生态环境、建委、经信委、电力、规划、拥军办、驻连部队、各属地政府等部门同向发力,一炉一案,倒排时间表,挂图作战,较真碰硬,两年取缔燃煤小锅炉1912台,提标改造20吨以上燃煤锅炉918台;减少煤炭消费量约19.5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5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0.93万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是“蓝天保卫战”中又一大战役。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公安、交通等部门合力攻坚,两年内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6.93万台,完成辽宁省政府任务总数的121.3%。同时,大连市还针对臭氧污染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以扬尘“五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扬尘精细化管理,近两年,仅裸露地面面积便减少1.13万公顷,大幅降低了空气中PM10浓度。

蓝天作证,2016年,大连市收获了299个蓝

河景风光中惬意慢跑。长达20余年,历经6次的整治,昔日的臭水河不但不再泛臭,还成为休闲运动公园。马栏河治理只是大连市驰而不息推动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两年来,大连市大力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清淤、水质净化、中水改造、生态修复等系列组合拳,使昔日臭气熏天的马栏河、自由河、春柳河、周水河、泉水河、凌水河6条8段黑臭水体消除了黑臭,变为景观河、清水河,改善和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成为了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今年7月,大连市以“未发现新增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圆满完成”的成绩,成为辽宁省第一个通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专项检查验收的城市。

河道变清,得益于污水处理厂的加速建设和投运。2016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泉水二期、大连湾、梭鱼湾等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老虎滩、春柳河等13座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德泰小窑湾等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从124.3万吨/日增加到198.9万吨/日,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能力空前提升。中心城区污水基本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彻底解决污水直排及不达标排放问题。

在主要河流治理上,大连市将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实施上、中、下游全流域治理。以瓦房店地区母亲河复州河为例,在其上游建设龙山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和二期新建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万吨,完成了文圣沟、轴承河和泉眼河等3条黑臭水体整治;在其中下游,全面开展了河道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将建设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治水也在向横向扩展,大连市对6条主要河流外的其他中小河流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污染底数,搞清污染类型,并按照各自功能要求“一河一策”陆续制定治理方案。尽管国家渤海污染治理的具体方案还未确定,但大连市已提前启动渤海海域入海河流治理,已经完成了22条渤海天,实现空气质量连续3年恶化后的首次触底反弹,并位居辽宁省第一。2017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收获300个蓝天,PM2.5等四项污染物浓度创有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在北方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真金白银投入。针对水污染治理设施历史欠账较多问题,大连市两年投资35亿元,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流管网建设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大提速,水清岸绿的景象越来越多。

初冬的马栏河畔,市民沿着塑胶跑道在一派

海域入海河流排查工作,部分治理已开始显效,如金普新区大魏家河、北大河、普兰店区鞍子河已实现达标。近两年,大连市累计整治完成超标入海排污口41个,其中渤海海域6个,目前涉渤海海域的13个在用排污口全部达标。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从环境的改善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蓝天越来越多了,河水越来越清了,环境的改善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环境问题整改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安心的享受蓝天绿水青山相伴的美好生活。”市民王婧说。

边督边改立行立改,百姓环境获得感越来越强

“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及时解决了我们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家门口的环境大变样,我们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增加了”。大连市民王女士说。

这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环境变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推动了一批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油烟污染等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得以打通,老百姓的环境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真切了。

有市民反映,“大连市西岗区南石巷21号楼附近的快递站,每天一早货车装卸货物产生噪声扰民”。西岗区接到转办件后,第一时间查实,当即约谈负责人责令立即整改,并与其一起研究减噪措施。最终,快递站通过加强作业流程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轻拿轻放意识,铺设降噪地毯,用小滑车代替货物拖拽,车辆卸货时及时熄火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噪声扰民。同时,西岗区针对可能存在同类扰民问题的情况,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居民小区内快递网点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组织各街道和市场、执法

等部门,全面排查辖区内所有快递网点,综合整治,使同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几天基本听不到装卸货物的声音了,感觉清净了很多。”家住快递站附近的王阿姨说道。

农贸市场一方面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因管理不到位出现脏乱差引起市民的不满。针对督察“回头看”期间,群众反映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问题,大连市沙河口区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对辖区内47个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为期3个月专项整治,强化市场软硬环境管理,加大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全面清理违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堆放等违法行为,为市民营造清洁舒适的购物环境。马栏农贸市场通过加装监控探头,严防占道经营;全面疏通下水管网,在海鲜摊位下方增设排水设施,避免积存污水,铺设防水防滑垫,避免顾客出现意外;每隔几个摊位设置垃圾桶,便于就近收集垃圾杂物。这些整改举措,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新的变化和成效。

督察期间,有市民反映“远洋钻石湾小区有一处违建房,有人私设烟道在里面做饭,排放的油烟异味扰民。”为彻底解决油烟扰民问题,甘井子区一举将违规烟道及建筑物彻底拆除,周边百姓纷纷称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动作快、效果好,百姓确实获益。”

整治餐饮油烟污染、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整治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等等,对每一件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大连市都从快从严抓整改,立行立改促落实,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把督察的过程作为整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过程,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家门口的环境大变样,百姓连连称赞。

生产发展生态良好,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11月2日,居住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华路钰桥中央庭院小区的1300多户居民用上了更加卫生、安全、环保的天然气;11月14日,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工商联企业家主席培训班上,企业家们用“震撼”一词,表达了对大连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赞叹。

两个场景,演绎同一路径:大连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为加快构筑多点支撑、多元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大连“两先区”建设,两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密集出台系列相关文件,不断加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印发《推进资源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施方案》等文件,初步形成多领域、多层次、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出台《大连市战略新兴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要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5%。

两年来,大连市从产业结构和动力结构两个维度,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要内容,从发展理念、发展主体、发展载体、发展平台、发展要素等方面全方位实施动能转换。

加快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绿色升级,向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污染、低消耗方向发展,增强产业内生动力,降低环境污染,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8.9%和31.7%,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和15.8个百分点;加快完善石化行业产业链和布局调整,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逐步走出“油头重、化尾轻”的失衡格局,加快大型石化企业现有装置的安全和环保升级改造,在控制规模总量的基础上,完善优化现有内部产业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过剩产能,从源头把关,设立能耗准入限额,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标准引领企业升级改造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等节能环保装备不断更新,高效节能电器、绿色建筑材料等节能环保产品更新换代,节能技术咨询、合同能源管理、水污染治理与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大连市将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为契机,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新时代大连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大连篇章。

杨安丽 陈鹏 赵冬梅 吕佳芮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