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自然教育如何融入课堂内外?
350名孩子以笔抒发绿色情
环境科普不分国籍
零距离感受空气“体检”全过程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然教育如何融入课堂内外?

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学生在培育和观察校园屋顶植物。张培华供图
 

◆本报记者杨奕萍

“目前,一周就这么多固定课时,一旦德育实践课程进校园,很有可能会冲击学科教育。那么,自然教育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与学校课程建立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环境教育中心负责人刘健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众人热议。

这个问题切中北京大多数从事中小学校自然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是他们齐聚寻求解决之道的原因之一。这里正是“2018北京市中小学生自然教育馆校结合论坛”现场。本次论坛由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主办,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资助。

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关云飞告诉记者,没想到在寒冷的天气里,100余人报名的论坛竟来了200多人,其中不乏一线教师、校外教育基地的科普工作者以及社会自然教育机构工作者。

窗外冬寒料峭,室内有关自然教育与学校课程结合的讨论却在热烈进行。从学校自然教育课程建设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再到校外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一个个有趣的课堂故事就这样在讲述者的交流中徐徐展开。

屋顶课堂:学校变成小农庄

一走进这个屋顶,映入眼帘的就是玉米、小麦、豆角、天竺葵、彩叶草,一片绿油油的三七景天种在黑棉上,木条搭的小路通往阳光棚,棚下佛甲草、小叶黄杨连成一片绿丛,其间散落着几株波斯菊。

这不是田间地头,也不是居民自家的小花园,而是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校园屋顶科普课堂。打造屋顶课堂,一直是东城区探索屋顶绿化与校园科普融合的新模式。

在史家胡同小学的教学楼屋顶,共培植了40余种作物,由杂粮展示、蔬菜展示、草花展示、中药展示4个区域组成。谷子、芝麻、荞麦、向日葵、五彩甜椒等,让城市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认识这些平日不太熟悉的五谷和蔬菜,还能一起种植和采摘,真正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借助课本教导孩子珍惜粮食、爱护苗木,不如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一粒种子从萌发到结果的过程。” 史家小学科技馆馆长张培华向记者介绍,绿化屋顶不仅是孩子们感受粮食成长的农场,还是科学探索的实验室。这所学校的学生金雨晴曾经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她通过大量苗木对比实验发现,三七景天更适合在屋顶种植,“用野草绿化屋顶”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三七景天也被纳入屋顶绿化推广苗木范围。

野草生长也需要水。同学们觉得用清水浇灌太浪费,决定收集中水灌溉屋顶绿地。他们把水桶、塑料盆放到老师办公室,请老师们把喝剩下的水、涮杯子的水倒在里面,每天定时把收集来的水提上楼顶,浇灌绿地,既降低成本,又节约资源。

史家小学的屋顶绿化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冬天保暖,夏天隔热。在绿化之前,楼顶的温度经常达到60℃左右,但种上绿植后,屋顶表面的温度下降了十几摄氏度。屋顶绿化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热,并显著降低建筑屋面结构及材料热胀冷缩的幅度、延缓其老化进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经测定,在北京年降雨条件下,屋顶绿化平均还可截留年降水量的43.1%。

东城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屋顶科普课堂,将屋顶绿化充分利用起来,从简单种植到教学传播是今后校园屋顶改造和建设的努力方向。

植物文化:自然成为学习载体

如果说屋顶绿化让我们惊叹,那么北京教学植物园的校外教育课程则让我们看见自由自在的花草,姿态优雅地走进生活。

北京教学植物园高级教师、植物部副部长于志水老师针对校外教育特点,构建了中小学生传统植物文化系列课程。

在于志水的课程里,有“柳意”一课,既可以看见“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去体验 “吹面不寒杨柳风”,也可以感受“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或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于志水的“古代传统植物纹样”课,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植物纹样在古代服饰上丰富多彩的运用,看见这些与植物相关的神秘纹样图案。

还有“竹书纪年,竹简成册”一课。文字积聚于一枚竹牒,让文明传承变得简单之至。简,一枚一枚,编而成册,简简单单;书,一笔一画,章而成篇,博大精深。

待到谷雨节气,于志水就带领同学们沐浴杏花春雨、感受杨柳春风。他一边讲诗文,一边向大家介绍植物特性,引导大家观察花的结构,了解花粉传播的科学道理。

在小学课本生字中,木字旁的字占比约1/3, 于志水就开设了识木课程,介绍这些汉字的造字奥妙和自然内涵。“构建中小学生传统植物文化系列课程,目的在于对课内知识做一个补充,同时从对植物的认知层面拓展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于志水说。

乡土教材:用心感知家乡

“乡土文化就是当地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 北京天下溪自然教育咨询中心自然教育项目负责人康耘说,天下溪坚持与项目地教育局合作,由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编写,使乡土教材进入课堂,保证教材能够在当地推广使用。

天下溪的乡土教材项目已经有15年历史。在四川省阿坝州,天下溪开发了4本基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乡土教材,并培养了大批乡土文化课授课老师。

康耘认为,乡土教材首先是建立大家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观念,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过渡到主动积极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理解自己所处的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限于展示某一种技艺。

比如在乡土教材的自然教育课程中,天下溪的老师用常见的食品土豆作为教学载体,一起探寻土豆与家乡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让大家认识到每一样简单的乡土事物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家乡,就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土豆的教具作用一直延伸到教育戏剧中。在这个环节,老师们用土豆制作人偶编成戏剧,以此展示土豆的耕作、传播、历史以及文化。

同样,情景戏剧是教育戏剧的重要方面。几位老师用肢体摆出当地的重要文物、老街、树木和山的形象,另一位老师扮演开发商,要拆除一些老建筑、老街或砍伐树木、削平山头以开发旅游。扮演成文物、老街、树和山的老师都申诉自己不能被拆除或破坏的理由,并建议开发商修缮文物,清扫街道。这个活动的结果是,重要文物和老街的历史价值及人们对家乡的感情,都被充分阐释出来了。

康耘认为,有时候,在校的学习会让我们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好,家乡却乏善可陈。其实,我们身边的树木和日本的樱花一样繁花似锦,我们的乡亲也和新闻里宣传的人一样有着大智慧。“乡土文化教育就是让我们学会认识自己的家乡。”她希望,我们能叫得出身边那棵大树的名字,它曾给我们遮阴,它脚下是我们从小玩耍的地方;希望我们能了解自己祖辈的故事,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会唱我们乡里的童谣,那是最好听的乡音,妈妈的声音也融合在里面。“我们的家乡不一定赫赫有名,但那是唯一的滋养我们成长起来的地方。我们要永远铭记它的温暖。”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