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雪域高原留一片净土
监测有“谱” “育”见未来
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受益
禁猎野生鸟类带来哪些思考?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雪域高原留一片净土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更要担当起保护好雪域高原生态环境的职责,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西藏地区的旅游业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二军

到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看一场动人心魄的日照金山,是许多来到西藏的游客最大的愿望之一。尽管看到这一美景更多要靠运气,但今后这一愿望可能更难实现了。近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为落实国家“绿盾”行动,自今年12月5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这意味着,游客去珠峰参观需止步绒布寺,不能去往两公里之外的珠峰大本营,车水马龙的珠峰大本营已成为历史。

珠峰禁令的出台,原因在于频繁的人类活动正在对珠峰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来到珠峰地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2015年以前,每年来到珠峰地区的游客人数为5万人次左右,随着2015年柏油路修到珠峰大本营,游客越来越多,年均游客数量甚至接近10万人次。游客多了,各种大巴、私家车所留下的污染足迹也多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包括塑料袋、人类排泄物在内的大量垃圾长期堆积在珠峰大本营附近区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笔者曾于2015年8月到过珠峰地区,当时柏油路已经快修到了珠峰大本营。翻过5200米的加乌拉山口,刚铺好的柏油路从山顶蜿蜒曲折而下延伸到山底,数十辆旅游大巴和私家车盘旋而下,直奔珠峰大本营。在喧嚣的大本营帐篷营地,数百名游客吃住都在这里解决。由冰川融水形成的绒布河就从大本营旁边流过,河滩上散落着食品包装袋、卫生用品及人类排泄物。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大量垃圾无法自然降解,单靠有限的人力运至海拔低的地方进行处置远远不够,对绒布河水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原本生态脆弱的珠峰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

珠峰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西藏自治区并不是个例。西藏自治区旅发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4年,全区接待游客仅有46.6万人次,到2017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达2561.43万人次。游客越来越多,且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游客不注重自己的行为,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垃圾满地,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针对因旅游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2017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对西藏自治区进行督察反馈时特别指出,西藏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不够,要求统筹规划全区旅游开发工作,协调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此次珠峰禁令的出台,可以说是当地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一个具体体现。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在这片土地上,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纳入自然保护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这块生态安全屏障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折腾,一旦破坏就再也无法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护好这块净土,不开发、不破坏就是发展。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处理好旅游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是当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贯彻落实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的明确要求,不仅关系到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关系到全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除了珠峰禁令,西藏不少旅游热点区域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以那曲普若岗日冰川为例,普若岗日冰川是世界第三大冰川,以往游客只要签署承诺书、承诺遵守《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就可以进入这里。但从今年6月1日起,这里暂停各类旅游接待服务。在此期间,将要开展水毁道路修复、垃圾捡拾、非法穿越整治等行动,确保冰川区域内生态环境转好。

珠峰禁令对于许多地方来说也是一个警醒。当前,很多地方为了谋求经济发展,不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自然保护区内大肆开发,或者发展旅游业,或者开发房地产,甚至进行矿产开发等,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联合开展了“绿盾”行动。而各地须真正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为自然生态系统留下休养生息的国土空间。

这次发布的珠峰禁令,并不是不让人们看珠峰,只是让人们的足迹从绒布寺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退出来。根据笔者的经验,由于珠峰山体庞大,在绒布寺以下区域,找到合适的位置,也可以看到珠峰昂首天外的雄姿。对于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游客来说,也要注意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做到生态旅游。否则,当珠峰区域变成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模样,我们该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更要担当起保护好雪域高原生态环境的职责,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西藏地区的旅游业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