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卢作孚的“北碚之变”
《流浪地球》的几重警示
一条河流的历史文化之秘
把花灯戴在头上
元宵习俗有哪些?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河流的历史文化之秘

书名:《北上》
著者:徐则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陈华文

刚刚40出头的青年作家徐则臣,可谓少年成名。20多岁时,他就陆续在《收获》《当代》等主流刊物上发表中篇小说,而后创作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午夜之门》等,更是被学者们津津乐道。

《北上》是徐则臣潜心4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通过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小说是从1901年开始,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

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这一路,既是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抵达大运河的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2014年,中国各界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重新进行了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为了创作《北上》,徐则臣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这一路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改变了他对运河的很多想法。曾经,他对运河不以为然,因为少年时在河边长大。后来见识增长了,对历史文化认识更深了,对运河的眼光也发生改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这条河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

这些年来,他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小说里,对运河产生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的典故,他都认真收集、揣摩。也正是基于多年的专注,他决意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便有了《北上》这部长篇作品的诞生。

无论中西或古今,河流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文明文化形态的出现及其发展,都与河流产生着关联。但是将河流作为小说写作的主要对象,并不多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承志曾创作成名作——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将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这4条北方的大河串联起来,加上追忆中的新疆额尔齐斯河与梦想中的黑龙江,众多北方河流在张承志情感奔涌的文字中迸发出雄健的气质,众河流淌的是中国文化的多重象征,无形中和当时的寻根文化思潮遥相呼应。

如今,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30多万字的篇幅,酣畅淋漓地地写一条河流,一条贯通南北、穿越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他笔下这条贯穿南北的历史长河、人文长河,与张承志的北方大河全然不同,文化符号的象征性逐渐弱化,不再是张承志带有力量的抒情,而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兄弟俩各自穿河北上,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中国。与其说是在写京杭大运河,不如说是通过运河讲述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磅礴历史。

《北上》中的“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小说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民众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在这个意义上看,大运河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滋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思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