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方读本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云南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良好
云南抓实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
打好治污战役 守护绿水青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好治污战役 守护绿水青山
云南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为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言献策
 

在前不久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代表、委员结合省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诤言、献良策。

加大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云南省人大代表杨福生:生态是云南的根、云南的魂、云南的基础、云南的资本,希望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落实到位,逐项抓好落实。

云南省人大代表张纪华:2019年,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按照省政府的部署,特别是按照“四个必须”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坚决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三是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健全污染治理体系。

云南省人大代表郭玉梅:当前,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不少问题。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面源污染防治;通过管网完善和科技应用,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在生态资源敏感带,要通过鼓励和扶持引导一些清洁产业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云南省政协委员刘刚:要坚决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和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攻坚战,通过采取四项举措,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加快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云南省人大代表和炳寿:建议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配套,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

做好加法减法,抓实九湖治理

云南省政协委员段昌群:未来必须通过绿色发展、减压发展、优化发展来给湖泊“减负”,注意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融合,有前瞻性地科学谋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最终形成协调统一发展。

云南省政协委员施建锋:减法,就是高原湖泊保护中的刚性约束。加法,就是政府主导、引导社会转换发展思路。洱海保护必须与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加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实现绿色发展。

云南省政协委员赵国良:洱海保护治理是一场硬仗、一场持久战,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应重点在一个“转”字上下功夫,做到思想转变、动能转换、产业转型、空间转移、作风转优,真正以洱海保护治理统领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一个重要支点。

云南省人大代表范永光:抚仙湖的保护要在周边项目建设、人员居住、农业发展三方面做好“减法”。要严格控制项目数量和体量,不该建的绝不能建;要抓好抓实抚仙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生态移民搬迁和中央、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的退出工作;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抓好“四退三还”工作,以“大水大肥”为主的蔬菜种植、规模养殖、工矿企业要全面退出。

云南省人大代表袁培文:建议建立省级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落实“一湖一策”制度,研究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制定有效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具体路径和配套政策。

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

云南省政协委员赵春山:建议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走绿色兴农之路,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推动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在农产品品种、农田土壤改良、农药化肥减量、绿色防控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打造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云南省人大代表陈奇:通过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完善绿色产业支撑体系,普洱市将以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平台,坚定以生态保护为第一政绩,绿色发展为第一要务,使普洱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在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让普洱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云南省人大代表卫星:建议将GEP(生态系统总值)指标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并采取财政专项补贴、国家或受益地区采购、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等方式,对GEP指标完成好的地区在财政转移支付上给予重点倾斜,让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贡献突出的地区在发展上不吃亏。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云南省人大代表李雨:要重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建议省级层面应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以县域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布局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生活。

云南省政协委员李晧君:建议首先要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让村民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垃圾和污水,增强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送技术到村,确保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并实时通过环境治理网络平台寻求专家、学者和专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在线支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

云南省人大代表格桑朗杰:建议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将塑料、玻璃、金属等不可降解制品的生产流通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政策、经济等手段,逐步引导企业、商家和公众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对于分散、偏僻的乡村,由村民小组组织村民就地通过填埋、回收等方式进行垃圾处理。人口密集的乡镇应由政府主导、社会资金投入,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

本文由 蒋朝晖 陈克瑶 综合整理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