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下得了深水才能拿得出实招
环境统计年报数据如何审核?
攻坚克难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有何诀窍?
下得了深水才能拿得出实招

于会文,男,满族,辽宁绥中人,博士研究生。现任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党组书记,四川省核安全局局长,中共十一届四川省委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
 

◆本报记者 原二军

2018年,四川省大气优良率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与此同时,2018年四川GDP达到了40678.13亿元,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增长率保持在8.0%。四川是如何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举措?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

现阶段采取的治理措施大多是“治标”的,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即便强力推进“治本”,从长远上说也是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替代,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物排放,更不会影响发展。

中国环境报:近些年,社会上经常有环保影响经济发展的言论,尤其在经济形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您对此怎么看?

于会文:环保与经济的关系历来都是热点话题。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环保影响发展的言论就会抬头,往往这个时候生态环境部门就容易处于风口浪尖。越是这种生态环保工作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候,我们就越要保持定力,不被杂音所扰、不被困境所惑,坚守住阵地、巩固住成果。

强化环境治理,究竟有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的是什么样的发展?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从主观上看,我们抓生态环保工作是不愿意影响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我们采取的治理措施大多是“治标”的,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即便下一步我们强力推进“治本”,在深层次上下大功夫、动大手术,从长远上来说也是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替代,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物排放,更不会影响发展。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从客观来看,环境治理在短期内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影响,这种影响我把它称为“阵痛式”“手术式”影响,这种“手术”是必须的,早晚都得做,早做早健康。

现阶段,强化环境治理影响的是个体、局部的经济发展,比如打击“散乱污”企业,这些企业什么手续都没有,污染物直接排放,环境破坏大、经济贡献小,对财政贡献的占比也很小。

最重要的是,强化环境治理影响的是“黑色增长”,是不符合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增长,驱逐的是“劣币”。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一些个体依靠逃避环境治理而获得高额利润,用“劣币”驱逐了“良币”。不打击它,一方面对那些依法治污的“良币”是一种不公平,也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挤占了“良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劣币”造成的污染是全社会埋单,我们还要付出更大的发展代价来治理。因此,真正影响发展的反而是这些破坏环境的企业,而不是环境治理。

中国环境报:从四川实践来看,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于会文:四川的实践证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不仅没有影响发展,反而助推了高质量发展,助推了“良币”驱逐“劣币”,经济更好、发展更优。

最近两年,四川持续保持环保高压态势,强力推进问题整改,环保用力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2018年,全省大气优良率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全省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都高于国家考核目标。同时,2018年四川GDP达到了40678.13亿元,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增长率保持在8.0%,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单位GDP能耗下降4%。

一方面,环境治理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指标历史最好;另一方面,全省经济整体在增长,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形成,可以说是该升的升、该降的降,经济发展并没有因为环保而受影响。比如攀钢集团,2018年就盈利53亿元,不但把前几年的亏空补上了,还额外盈利了接近20亿元。前几年,随着生态环保力度加大,攀钢集团上了新的环保设备和措施,投入了五六十亿元,真正实现了达标排放。近几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攀钢腾出了环境容量、打出了市场空间,有了环保达标的底气,他们把心揣到肚子里放心大胆地组织生产,赢得了市场先机。

再比如,2018年我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去乐山督察,有个上市民营企业,主要生产纯碱、草甘膦等化工产品,曾经是生态环境部门重点监管、经常处罚的对象。在生态环保督察的持续加压下,这家企业一下子投入十多个亿上足上够环保措施,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放心大胆地组织生产,企业利润大幅增加。目前,公司的年收入近50亿元,利润达4亿元。

中国环境报:四川生态环保部门是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

于会文: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调研时明确提出“五个着力”,其中一个着力就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分析四川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高端技术产品和产业还不够配套等,指出了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四川省委出台了两个决定,其中一个就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其中就讲到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生态环保工作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做到了点、线、面“三招同步走”。

一是强化环境准入,从“三线一单”这个“面”上助推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于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印发了《四川省完善生态环境准入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省共初步划定综合环境管控单元1009个,在满足空间管控和总量管控前提下,提出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和标准。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强化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规划环评,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

二是全力服务“5+1”现代产业体系,从行业领域这条“线”上助推高质量发展。围绕“5+1”现代产业体系及16个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竹浆造纸等优势产业发展,为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环保支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如在成都某食品饮料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中,四川生态环境厅积极主动服务,配合确定此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原则,指导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园区规划环评报批后,我们指导园区将分散的产能进行整合,腾出发展容量,集中支持区域优质企业发展,既实现了区域污染物减排,又助推了食品饮料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从重大项目这个“点”上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对全省重大项目环评提前介入、超前服务,让好项目少走弯路,不走死路,提供“保姆式”服务。例如乐西高速项目,是涉及民族地区、民生事业、脱贫攻坚的省级重大基础设施线性工程,我们在项目前期就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介入。当发现此工程多处涉及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后,通过环评优化,在不影响工程设计、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将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最大化调出,守住了生态保护红线,将施工沿线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环境报:早在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曾曝出“一刀切”现象。对此,您怎么看?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在服务企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于会文:“一刀切”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四川旗帜鲜明,坚决反对。早在2017年,省政府就印发了严禁“一刀切”的通知,分行业、分企业进行指导服务,严格实行“一厂一策、一园一策、一区一策”。实际操作中,主管部门监管到位、指导到位,一旦发现“一刀切”苗头,直奔现场,当面指出、立即纠正。

一方面我们坚决制止“一刀切”,另一方面真心诚意服务企业发展,做到指导到位、服务到位。

首先,在全国民营经济座谈会结束后,四川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围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6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我们专门制定了《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出台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环保十条”,着力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我们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服务。通过机构改革,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处,坚持所有环保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窗口办结,企业对此非常满意。

第三,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信贷。实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环保诚信企业名单,为环境信用好的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支持。今年将5000家排污单位列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不诚信的不给贷款,这一招对企业制约力很大。

第四,分行业、分领域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指导。我们依据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对部分常见、多发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梳理和汇编,编写了化工、钢铁、砖瓦、污水处理等7个行业的法律服务手册,做到了把法律语言变成四川话,指导企业理解到位、执行到位。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通过实地调研,去摸清此行业的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生态环保部门如何才能为每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中国环境报:无论是以强化环保助推高质量发展,还是服务企业到位,感觉四川做了不少探索,这些工作有没有上升到机制来考量?

于会文:好的措施都应该有机制保障才能更好地实施,也才能可持续。服务企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我们探索建立起好几个机制。这些机制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逐个解剖问题,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对21个市州,实行厅党组成员“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我常说,全省21个市州,如何攻坚环境治理?如何既抓环保又促发展?省生态环境厅应该帮助各地出主意、想办法,情况摸清、吃透,精准帮扶、指导到位。我常说,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环保垂改以后,我们更得下深水。自2018年开始,按照厅党组部署,10位厅领导对21个市州实行“包市”服务,每位领导联系两个市州,每年下市州调研不少于30天,陪省领导下去的时间还不包括在内。

对各行业企业,建立业务处室联系企业机制。从今年起,每个业务处室都要分行业联系这一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解剖,去摸清此行业的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生态环保部门如何才能为每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针对污染防治重点县,建立“一对一”结对攻坚机制。这是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的一项机制。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省直相关厅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选取重点污染防治县,进行“一对一”结对攻坚,分析疑难杂症,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初步考虑先试点、再推开。

此外,四川已经取消了58个生态脆弱敏感县的GDP考核,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对扶贫任务较重的凉山州,我们还量身定做,实施特别帮扶。我们专门选派一名副厅长牵头,组织15位专家,帮助凉山州整合生态环保项目,稳定经济增长,精准提供环保帮扶服务。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