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街巷
一片绿叶
“绿水青山生态文学书系”上市
泰顺印象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顺印象

 

◆周兆木

泰顺,这一县名,源于明代宗所赐,意为“国泰民安,人心归顺”。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战事和祸乱,陆续迁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带着对泰顺山水的向往和历史遗迹的探究,应友人之邀,我欣然前往。3个多小时的高铁,两个多小时的乡村巴士,顺利到达泰顺县城。

风雨廊桥,历经百年沧桑

走进泰顺,就会想起那跨越山涧沟壑、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廊桥。廊桥,泛指有廊屋的桥。泰顺的廊桥又大致可分为偏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其中偏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

在我国,偏梁木拱廊桥集中在浙闽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如浙江的泰顺、庆元、景宁,福建的寿宁、古田、连江等地。

据介绍,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据《泰顺交通志》记载,保存完好的古代廊桥有15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又有6座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强、造型之美、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

最著名的北涧桥始建于公元1674年,位于泗溪镇下桥村,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廊桥”。北溪映涧桥,桥头有一棵千年乌桕树和一棵千年古樟树,枝繁叶茂,将三分之二的桥身掩映在绿叶之中。桥下北涧溪锦鲤弄树影,美不胜收。

龟湖廊桥则是近年新建的廊桥,将园林色彩和古迹历史融为一体,一片秀美和谐,反映出当地普遍老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走在桥上,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行走的廊桥通道,就是一部古今的历史遗迹;那桥下流淌的,就是一条历史的长河。

百年福宴,传承古老习俗

走进泰顺,就贴近了乡土风情,走进了由多种方言排版的妙趣横生的书册里。

泰顺的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相传南宋时,泰顺三魁镇张宅村人为避战乱,从河北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地,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在明清时期极为流行。对于“祠堂酒”,每个姓氏,每年均有一次或两次的祭祖,之后在祠堂里办几桌酒以供族人聚聚,参与人员始终局限在本族之间,规模大致几桌至十几桌。但泰顺“百家宴”有其特殊之处,就是不限本族,外姓人也可以加盟到这个“酒会”,而且规模逐年上升。

战友老林介绍,为了办好仕阳的400桌“百家宴”,几个发起人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为了确保百家宴食材的有机绿色,各村都有分工,哪个村种蔬菜、哪个村养猪、哪个村养鸡,保证猪鸡不吃配合饲料、蔬菜不施化肥农药等,大部分的菜肴都取材于当地。“百家宴”的烧制,400桌分成8个区,每个区50桌,每50桌一个厨房,这样一来整个“百家宴”有8个厨房烧制,工作人员也有上百人了。

走进“百家宴”区,几百米长的一条街左右两排桌子,犹如两条长龙延伸着。两头搭起两个彩门,彩门正中“百家福宴”四个大字醒目耀眼。中午时分,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游客将400桌宴席坐得满满当当。数千人穿梭在各宴桌之间,你来我往,享尽泰顺朴实的乡村风味。

开席前,当地还要进行舞龙、木偶戏、龙凤狮子灯、打狮等特色民俗表演,仕阳街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简直就是一场全民欢乐的盛会。

畲乡竹里,融入民族风情

走进泰顺,会听到被岁月打磨得油亮发光的乡村圆石路上的纯朴足音,会闻到田畴上悠扬的牧笛和司前、竹里的畲风民歌。

泰顺是浙江省畲族人口集居的重点县,全县有畲族2万余人。据了解,最早迁入泰顺的畲族,是竹里雷家两兄弟,他们携子女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从云和县东盛(今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包凤村),迁到竹里村梅花垟矴步头。

泰顺的竹里以最地道农家乐、最具乡土气息民宿、最具艺术的竹木展馆、最具高大上的国学圣地、最具山哈风情民族小镇以及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氧吧而闻名遐尔,是泰顺乡村生态旅游的好去处。这里的山林梯田环绕,小桥流水人家,鸡鸣狂吠深巷,农耕劳作生活,仿佛让人置身于桃花源。

如诗如画畲乡情,载歌载舞三月三,是畲乡竹里风情旅游节的重头戏。已有12个年头的泰顺“三月三”风情节早已成为浙江省畲族风情文化旅游的重要节庆品牌。每年三月三畲族的传统节日,木偶戏、婚嫁、山歌对唱等特色文化,成为重要的畲乡风情展示。

沿着小溪漫步前行,两边是新建的畲族乡村,白墙黛瓦的小别墅,加上各具特色的庭院绿化,使畲族竹里乡村别有一番风景。

传播国学的千年书院文礼书院,坐落在植被茂盛、远离喧嚣、极其偏僻的山野,这里人烟稀少,风景宛若世外桃源。站在群山环抱的绿坡之上,视野所及之处可达数十公里。今日山村荒野,他日学府巍峨,或许这就是文礼学院走进乡村的初衷。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坐落在乡间小路边的竹里馆,宛若新生,又历尽风霜。屋檐下红色的灯笼,围墙外丛生的竹叶,簇拥着“竹里馆”的牌匾,等待着来访者倾听它们的故事。竹里有村,村里有馆。竹里馆就在竹海的簇拥下,享受着这份大自然的幸福。

这份幸福,荡漾在山民们憨厚的笑脸上,流淌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聚敛着生命的激情,这种激情又像童话一样开放在民俗里,成为一个永恒的视角,悄悄地,蜇伏在我的心底。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