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张应龙:从“门外汉”到“治沙达人”
杭州余杭迈入工业无燃煤时代
图片新闻
淄博新旧动能转换奖补措施多
“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启动
新余市长督导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图片新闻
抓好管水的人 管好装水的湖
泉州将建监测数据终身负责制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4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应龙:从“门外汉”到“治沙达人”

 

◆姜辰蓉 李华

在陕西省神木市沟掌村,风吹过樟子松林地,一片簌簌声。张应龙驾车在林地里穿梭查看,为即将到来的植树季做着准备。

57岁的张应龙自小生活在神木市。2002年,他偶然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沟掌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沙丘连着沙丘,起起伏伏延伸到天尽头。“那时我觉得,这里如果再有一些绿色,那真的是诗情画意啊!”张应龙说。

白天看了风景,晚上和沟掌村的村民喝酒时,有几分醉意的张应龙就答应了投资治沙。这本是酒后戏言,但没想到过了几天,村里人就拿着承包合同找上了门。陕北汉子张应龙二话不说签了合同,承包了19.2万亩的黄沙地。但最开始这件事他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只是投资100万元,请了朋友代为管理。

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代管者的消息。“要盖宿舍,一块砖从外面拉到沙漠里就得两毛钱;刚推出一条路,一晚上沙子吹得全埋上了……别说100万,1000万砸进去也没用啊。”

接到消息的张应龙从外地赶了回来,跑到沙漠里认真思考后面该咋办。2003年,张应龙放下了别的事,一头钻进沙漠里开始种树。

一个外行,要在沙漠里种树,谈何容易?

“一开始我连紫穗槐都种不活,根本不知道怎么做。砸了很多钱,也找不到合适的树种。”失败让他不愿意见人,独自坐困愁城。“后来我想开了,我既然不懂,就求助于懂的人。”张应龙说。

他走访了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过许多专业人士。一位中科院专家告诉他,在沙漠里种树不能盲目,一定要先把水保住,这样土壤中的养分才不会流失,种树的成活率才能高。同时还要种混交林,乔灌结合。这让张应龙茅塞顿开。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逐渐总结出了治理沙漠的有效方式——“乔灌草三步走”立体治沙模式。第一步,先把沙蒿种成“草方格”。这些活的草方格不仅能把流沙分成小块,还能保住表面的干沙,有利于减少蒸发量;它本身还会生长,继续固沙,刮来的草种也能在草方格里扎根。第二步,在沙蒿形成的草方格中种紫穗槐。紫穗槐是灌木,能够固氮,提高土壤养分。第三步,保水保肥后,栽种樟子松等适宜的乔木。

16年的光阴,把“门外汉”张应龙变成了“治沙达人”。在一片林地中,地面的沙层有了黏性,呈现半沙半土的状态,张应龙说,这就是植物产生的腐殖质对沙地的改造,这里的生态在向良性一点点转变。

“沙地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破坏生态可能只要很短的时间,治理却可能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张应龙说,“这么多年我深刻感受到,不是我改造了沙漠,而是沙漠教育了我。”

在他的手上,毛乌素沙漠中38万亩沙地变成了富有生机的林地、绿地。但张应龙并不满足,他说,治沙只是第一步,他要做的是让沙漠绿地产生经济效益,真正为老百姓从沙漠中找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经过多年的实践,他找到一种叫“长柄扁桃”的灌木兼备生态与经济特性。张应龙在基地中,辟出了长柄扁桃与紫穗槐的混交林、长柄扁桃营养钵大苗林地等多处“实验林”。他还利用毛乌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状”沙丘,试验种植葡萄、花楸、蓝靛果等经济作物。

“沙丘的迎风坡种生态林,沙湾的背风坡向阳地可以种经济林。根据沙漠的条件因地制宜,种九留一。这种模式如果成功,完全可以撬动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经济,‘沙里淘金’就能真正变成现实。”张应龙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