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临沂兰山区三结合让污水变清流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一手抓减排 一手抓扩容
萍乡全面排查自动监控设施
保护扬子江 志愿者在行动
图片新闻
清理养殖场 治理尾矿库
绵阳监测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用稻草压沙。 范培珅摄
 

◆任卫东 姜伟超 文静 张睿

有这样一群人,死去的和活着的被一起树碑立传;有这样6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有这样3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可谓是“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当地6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

38年过去,6老汉如今只剩两位在世。他们的后代们接过父辈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扶贫移民区。

老汉立誓,要用白发换绿洲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沙化加剧,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前挺进。

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当地6位老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当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也有40岁。

6老汉卷起铺盖住进沙窝,这一干就再也没有回头。没有治沙经验,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然而,在沙漠中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第一年,6老汉造林1万亩,转过年一开春,一场大风,六七成的苗子没了。

老汉们慌了,“难道家真的保不住了吗?”当时的古浪县林业局局长听闻,带着6名技术员来到八步沙,一起出谋划策。他们发现,有草的地方栽种的树苗“挺”过了狂风。兴奋之余,6老汉重拾信心,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经验。

慢慢地,树苗的成活率上去了,漫天黄沙中显现出

点点滴滴的绿。沙漠里最难的不是种草种树,而是看管养护。当地的村民世代都在沙漠里放羊,新种的树几天就会被啃光。树种下后,6老汉调整作息,跟着羊“走”: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林地“值班”,夜里12点再爬进沙窝休息。

渐渐地,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4.2万亩沙漠披绿,6老汉的头白了。

薪火相传,三代治沙, 沙地播撒绿意

后来,老汉们相继离世,但走的时候都约定,6家人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不能断。就这样,老汉们的儿子、女婿接过铁锹。“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当年的娃娃现在也一天天变成了老汉。但八步沙更绿了。父死子继、子承父志、世代相传,成了6家人的誓约。

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在林场的涵养下,附近地区林草丰茂,大风天气明显减少,全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

治沙不能只守摊子。在八步沙治理好后,2003年,“六兄弟”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

“六兄弟”成立了一家公司,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项目,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在河西走廊沙漠沿线“传经送宝”,并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精准扶贫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

古浪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以前由于土地荒漠化严重从没见过黄羊,随着治沙成效越来越显著,包括黄羊在内的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在附近沙漠,“封禁保护区”变成了“动物乐园”。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