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业经济
3上一版  下一版4
 
车主去车检,会有哪些变化?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暨博览会邀您共襄盛举
华润电力百万火电机组曹妃甸投产
让乌江34号泉眼免受磷污染
逍遥村里的后工业文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5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交椅山渣场实施三大工程,从源头治理磷石膏渣场
让乌江34号泉眼免受磷污染

 

◆本报记者 岳植行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指导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江苏等7省(市)开展集中排查整治,以解决长江经济带部分河段水体总磷严重超标问题,消除部分涉磷企业造成的突出水环境隐患。

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有效防治“三磷”污染,不断推动磷化工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交椅山渣场的源头治理是一个有益尝试。

“雪山”渣场变青山

覆膜防渗工程从源头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渗漏量,每年可防止近百万立方的污水产生

沿着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公路旁架起的磷石膏传输皮带,可以看到距离贵州开磷化肥公司4公里的交椅山渣场,坐落于贵遵高速和老川黔铁路仅数百米远的敏感地区,白色的渣场如“雪山”立在青山间。

一直以来,乌江34号泉眼的主要污染源便是交椅山磷石膏渣场,这个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每年60万吨硫基复合肥项目的配套项目,因渣场内的含磷酸性废水经喀斯特地貌的岩溶通道渗漏污染地下水,受含磷酸性废水污染的地下水在直线距离11公里外的乌江34号泉眼涌出。

高浓度含磷废水进入乌江,一度造成江水生态恶化,对乌江中下游的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017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曾指出“开磷集团磷石膏渣场渗漏问题整治力度不够”。

对此,公司展开深度整治。开磷集团委托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对交椅山磷石膏渣场渗漏酸水径流和渗漏量进行勘探分析研究,减少渣场渗滤液;委托上海胜义科技环保公司编制了交椅山渣场磷石膏堆积体覆膜整治方案,对交椅山渣场堆积体表面覆膜治理。

解决乌江34号泉眼污染问题,需要从源头着手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渗漏量,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治理。对此,开磷集团制定了3项治理工程:交椅山磷石膏堆场覆膜防渗工程、交椅山磷石膏堆场源头渗漏污水治理工程、交椅山磷石膏堆场源头污水处理工程。

“现在交椅山渣场占地面积为1290亩,堆存磷石膏约3200万立方米。”上海胜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乌江源头治理工程项目副总经理孙小华介绍说,为避免自然降水冲刷磷矿渣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进入乌江造成二次污染,覆膜防渗工程首当其冲。他们将在渣场上覆盖防渗膜,实现物理阻隔,有效减少矿渣对环境产生影响。

“按照《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我们要把磷石膏堆体完整覆膜。‘雪山变青山’,是我们要达成的第一要务。”

踏上交椅山渣场广阔的覆膜区,脚下白色的磷石膏被完整覆盖。“这是由TS和防渗膜组成的复合防渗系统,可充分发挥自身极低的渗透性能和良好的膜垫接触性能,渗漏量仅为常规单层防渗膜的十万分之一,基本上是100%的渗漏量完全控制,保障了环保设施的运行。”孙小华介绍说。

据了解,交椅山渣场已于2018年9月30日完成施工任务,环保改造后形成库容达1300万立方米,堆场铺膜工程量近90万平方米,每年可防止近百万立方米的污水产生。

防渗膜装上一双“眼睛”

永久防渗漏监控工程给磷石膏渣场酸水收集池“扫雷”,解决漏点“晚发现、难定位、难修补”问题

在看似普通的渣场酸水收集池旁,工作人员揭露了水下的“秘密”项目——交椅山磷石膏渣场酸水收集池运用了我国首个永久防渗漏监控工程。

设计方将监控系统信号源布设在调节池内,可发射不同脉冲的电信号;感应器埋设在防渗结构底部,对电信号感应极其灵敏,可响应电脉冲信号,并通过电缆将电信号传回中枢电脑。

工作人员介绍说,当HDPE膜完好无损时,由于膜的高阻隔性,接收端电信号不随信号源变化,防渗膜下电势分布均匀,当HDPE膜出现渗漏时,信号通过膜下导电介质、漏洞和膜上渗滤液层形成回路,感应器接收的电脉冲信号随着信号源发出电压的不同而改变。“即当覆膜无损时,感应器不工作,如果有漏点、有水进入时,感应器就发出报警信号。”

同时,利用膜下多个感应器的信号差异,建立电势场变化图,协同分析计算出渗漏发生的位置。“这种找漏点的方式有点像电脑上的‘扫雷’游戏。”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通过监测和精准定位,防渗膜如同装上了一双“眼睛”,解决了漏点“晚发现、难定位、难修补”的问题,永久渗漏监控系统的硬件使用寿命也和HDPE防渗膜的生命周期相同,满足了对环境设施的长期监控和定位。

地下水不再变“白浆”

从山体中抽出净化膜下残留酸性废水,并采用“卤水”点污泥治理磷石膏污泥,乌江总磷浓度大幅下降

磷废渣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变成白浆,从一个地下溶洞的泉眼源源不断喷出,这便是乌江34号泉眼的污染成因。

当磷石膏堆场被完全覆膜防渗处理后,决定乌江34号泉眼污染程度的,就是曾经残留在堆场内部的废水。如何将它们从“磷石膏山体”中抽出净化,是整体治理的重中之重。

“对于膜下残留的酸性废水,我们通过独有的长距离水平钻孔技术,在渣场低处钻孔,让废水迅速流出,回到工厂消化利用,从而消除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治理单位刘宁博士告诉记者。

通过在“磷石膏山体”山腰处位置钻孔,打入了水平排渗管,导排出原堆体内的大量孔隙酸水,再送回工厂循环利用,直接从源头不断控制和减少了污染。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个轿车大小的黑色“气囊”层叠堆置在不远处的空地上,里面都是导流出的磷石膏污泥,对磷石膏污泥的处理,工作人员使用了“卤水”点污泥的方式。“卤水”就是絮凝剂加特制药,通过一定时间的混合交融,让含有磷石膏的污泥性质固定,不断析出水份,污泥逐渐固化保存,最后形成如水泥块的固体,可用作筑坝、铺路等方面,而析出的水则循环利用,不再外排。

这一系列工程措施对解决乌江34号泉污染问题意义重大,在控制不再有磷石膏渗漏的前提下,不断抽取残留酸性废水且加以净化,从源头消除污染。

通过生态环境部门每月至少两次对乌江34号泉眼治理工程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2018年以来,治理设施运行正常,总磷浓度大幅下降,水质得到不断改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