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业绩,迄今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离不开背后的守护者——核安全监督员。
“作为一名驻场核安全监督员,代表监管部门监督核设施安全,我的工作是监督核电厂,保障核安全。虽然辛苦,但是神圣。”在刘微粒心中,这是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来自生态环境部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东北监督站”),是一名驻场核安全监督员。
◆本报见习记者 肖琪
深入一线,方能细致排查
“那天我起得很早,在同事的带领下,一行人从大连坐车,两小时后才到达核电厂。也是从这一天起,我开始了驻场核安全监督员的生活。”刘微粒将思绪拉回2014年,谈起第一次来到辽宁红沿河核电厂的那一幕,他仍然印象深刻。
在红沿河核电厂,刘微粒的工作从日常监督开始。“重要厂房的边边角角我都力争走到,核安全监督检查容不得丝毫懈怠,核安全监督检查项目不得漏掉任何一项,不能放过任何一点疑问。”
深入核电厂,不仅需要脚步走得勤,而且需要细致地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核电厂在刘微粒心中变成了一个个重要的监督数据、一张张工作记录单、一份份监督日报。
2015年,72份工作记录单,45份监督日报,13份监督周报,6份运行定期试验监督程序……他靠一支笔记录下工作,但功夫都在笔外。
为确保机组运行的关键参数正常,保障机组运行状态符合安全标准,现场巡视是重要的工作方法。“2015年共参加机组主控室巡视10次,每一次巡视都必须严肃、认真又谨慎。”刘微粒说。
刘微粒告诉记者,“严、慎、细、实”既是核安全监督的价值观,又是完成各项监督工作的方法论。
如果说主控室巡视是检查控制系统的“心脏”是否跳动正常,那厂房巡视则是一次全身的“体检”。核电厂的厂房是刘微粒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刘微粒说,看有看的门道,通过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工人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问题。
“核电厂的工程师肯定‘烦透’我了。”刘微粒笑着告诉记者,他说,“监督也是学习的过程,设备的运行状态需要与工程师不停地沟通,了解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积累源于细致认真,质变起于无数积累,这就是深入一线的魅力。
做足准备,随时待命
有时候,核安全监督员的足迹要留在深夜。“遇到大修机组定期试验和建造机组的调试试验,等系统设备具备实验条件时,已经是深夜。”刘微粒说,2016年,正值红沿河一号机组第三次大修,作为大修监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熬夜是常有的事情。
3月中下旬的大连春寒料峭,夜晚也因寒冷变得更加安静。晚上10点,与核电厂专业工程师汇合后,刘微粒与同事们就开始漫长的等待。狭小的空间里,核安全监督员们或是倚靠在墙边打盹,或是坐在小板凳上休憩。直至零点,核安全监督员才得以进入核岛厂房。
“核岛反应堆里,有1/3的核燃料经过3个燃料循环后变为乏燃料,已没有使用价值,而剩余的核燃料还有使用价值,不过需要重新排布位置,我们的工作是确认装载后的燃料棒组件是否在正确的位置上。”刘微粒说。
凌晨三点,刘微粒与困意对抗,在密密麻麻的图纸上核对百余根燃料棒的实际位置。作为驻场监督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还要有强烈的事业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守护核安全的责任。
2016年,红沿河核电厂共进行了两次机组换料大修。两次大修期间,大修协调会、定期试验、大修监督报告、大修专项监督报告,以及大修初始报告的审评工作,维修和改造活动的现场监督任务,刘微粒都参与其中,随时待命,随时上阵。
“连轴转的工作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因为肩头有责任,工作也更有干劲。”刘微粒从未停止学习,“核电厂的运营管理需要过硬的学科背景知识,涉及到工作内容的知识要懂,还要精通核电厂的业务。我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块海绵,扔到核电厂里就能吸收到这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一年年过去,变的是专业书籍一本本地被消化,业务经验一点点地积累,而不变的是对工作的坚守。
安全是每一分每一秒的坚守
核安全无小事,任何时刻,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警钟都要长鸣。这些时刻,也包括阖家团圆的春节。
“2017年春节,我留在核电厂值守。”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令刘微粒感到愧疚,但也为他带来温暖。应急手机不离人,假日期间不缺人,安全是每一分每一秒的坚守。
2018年是《核安全法》实施年,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核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批示指示精神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目标稳步推进,核设施运行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这一切,离不开每一名核安全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和无悔付出。
天南地北,不一样的风景,同样的坚守。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年度总结会上传递出的信息让刘微粒激动不已,我国核电监管方式从按阶段、堆型划分转为按区域划分,推动部分监管职能下放到监督站,优化运行安全监管技术支持体系。
这也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责任更实了。
“我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有力的担当,努力提高核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刘微粒对坚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