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细数黑臭水体治理怪象,中招了吗?
保持敬畏才是探险精神的根本
查处举报应有明辨是非的慧眼
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应突出“细”
危固废案件频发如何遏制?
有效管理危险废物需政府主导
补齐重点工程 施工治尘短板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细数黑臭水体治理怪象,中招了吗?

 

一些地方的黑臭水体整治项目运行效果打了折扣,制约了百姓优美环境获得感的持续提升。对此,笔者建议,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实现长治严管巧用,防止水体返黑返臭。

◆任理军

部分地方黑臭水体治理存在表面化问题,热衷生态浮岛技术,利用绿色植物净化水质,但“肠胃”清理不干净,清水进去也会变黑发臭。

一些地方对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建设热情高,但运维投入力度小,治污设施维护、植物收割、药剂投加等不及时,使得治理效果打折扣。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除了水生植物略有造型外,其他治理设施外观单一、缺乏创意,难以引起百姓关注,更难以吸引百姓主动监督、主动参与,治污设施的绿色效益发挥不够。

……

这些怪象,是不是在一些地方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笔者近日通过大量调研发现,目前在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整治达标黑臭水体返黑返臭。一些城市未编制污水收集和排水总体方案,存在合流制、混流制排水区域,仅解决了旱季污水入河的问题、无法避免雨季大量污水溢流入河。内源治理上下游不同步,入河排污口排查不全面、整治不彻底,餐饮、洗车、洗涤等服务行业废水直排入河,污水收集、输送、处理能力不足,生活垃圾转运系统不完善,底泥、垃圾沿河堆存经雨水冲刷下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部分整治工程运维不佳,次生污染现象突出。部分地方将自然河道过度渠化硬化、清淤灭菌,治理设施运行较长时间后,难以建立生态缓冲带,水生态环境以及水体自然净化功能都难以恢复。部分河道在选择治理技术时,未充分考虑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差别;选用的水生植物适应性不强,成活率低;部分曝气增氧措施存在噪声扰民、恶臭扰民等问题,不得不停用;部分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投加量较大,存在药剂依赖,甚至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不重视治理成果转化现象普遍存在。黑臭水体治理应做好“治、保、用”三篇文章,但“用”往往被忽视。同时,考核规范性有待增强,尚未建立定期考核的常态化管理制度,治理成果好不好没有及时公开。

我们知道,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开展以来成效明显,2018年,全国36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95%。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黑臭水体整治项目运行效果打了折扣,制约了百姓优美环境获得感的持续提升。在肯定目前黑臭水体治理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做好已有项目的运行维护更为关键。对此,笔者建议,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实现长治严管巧用,防止水体返黑返臭。

长治要突出系统化。坚持系统、持续推进治水工作,抓住海绵城市建设契机,优化排水顶层设计,统筹实施取排水管网建设,加快进行水质分流改造。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技术和后续方案,强化截污治污,统筹兼顾上游下游、岸上岸下、治前治后、废水垃圾一揽子整治和管理。

严管要突出常态化。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制定常态化考核监测标准,加强治污设施运维,建立管控、巡查、排查、保洁等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联动管控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定期复查复测,实施“双随机”抽测抽检。对返黑返臭水体,重新纳入整治范围,限期销号;对保持良好的,定期复查,对治理技术落后、运维不到位的第三方纳入“黑名单”。

巧用要突出智慧化。治理成果最终要靠群众检验,也需要通过成果带动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力创新成果检验机制,制定差异化、高质量的一站式方案,建立河流水环境信息数字化平台,探索全天候可视监控系统。大力探索成果转化模式,重视治理工程后期美观美化,尊重沿岸老百姓感受,引入文化元素、娱乐氛围,深化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积极引导沿岸老百姓爱河、护河、治河。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