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6月5日是第48个世界环境日,主题的中文口号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这次联合国将全球主场活动放在中国主办,表明世界高度认可中国从曾经污染严重的形象加速转变为一个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者,这得益于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虽然成绩显著,但挑战依旧巨大。目前,中国PM2.5依然存在一些年均浓度超标的地级以上城市,一些城市臭氧(O3)超标,大城市二氧化氮(NO2)达标尚需努力,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日达标率相对较低。通往“清洁空气”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为了让人民能够呼吸更清洁、更加安全、健康乃至世界领先的优质空气,中国还需要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继续加码。
首先,针对现阶段大气污染问题,应以PM2.5和O3为重点,加快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
加强臭氧污染生成、转化与传输的研究与分析,完善排放清单,提出O3和PM2.5协同达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活动组分排放清单,严格控制交通、炼油石化和家具、印刷等溶剂使用行业排放。
将前体物氮氧化物作为控制化石能源燃烧的重要指标,既要控制排放量,更要从源头降低氮氧化物(NOx)产生量,加大煤量、油量总量控制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力度;加速部署零排放清洁交通客货运体系;在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其次,放眼长远,瞄准中国实现拥有世界级空气质量的目标,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
在目标设定上,要研究确定与中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助力中国空气质量在2030或更早实现全面达标,以及在2050年达到世卫组织指导值。在标准设定上,要定期开展空气质量标准实施评估,并根据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在评价方法上,要适时调整优化达标评价方法,最大限度确保绝大多数地区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公众健康。
在治理理念上,应考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等低收入人群和不发达地区在收入水平的上的差距以及在散煤、高排放车辆等污染减排任务上的压力,将资金和政策进一步向这些地方倾斜。
最后,实施协同管理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
致力于目标、规划、制度和政策协同。依据制度化的措施费用效益分析结论,提早部署并加快实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零排放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协同减排措施;建立二者协同的监测与排放标准、排放清单、排放许可等管理制度体系和环境税、排放交易、投融资等经济政策体系。
致力于加强协同管理的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多边战略和《巴黎协定》等履约和国际合作中,积极交流、传播中国在大气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经验,推动全球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
作者系能源基金会环境项目主任